香港艺术市场2011秋拍的四大潮流
发布时间:2011-12-11 10:00:11
来源:
[评论:2条][点击:187]
{-p style="text-indent: 2em"-}
持续数月的全球经济风暴影响深远,还有经过18个月的紧缩政策后引发的信贷危机,这一切后果终于体现在了市场上。一眨眼,所有的艺术品买家也没了出风头的兴致,而那些更冷静的头脑则继续着自己的买卖,用一种和眼下成熟、暗淡的气氛相称的方式寻找着自己的猎物。{-/p-}
{-p align="center"-}
{-img alt="香港艺术市场2011秋拍的四大潮流"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f00788e3-e445-4922-850b-aa44ebb09245.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香港佳士得2011秋季拍卖会{-/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虽然上周佳士得宣布本年度取得70.4亿港元总成交额,2011年对于香港拍卖业来说已经结束。70.4亿是创纪录的数字,比2010年高出25%。但我们知道,即便这样一个吓人的数字也不足以撼动香港苏富比的表现。后者的78亿港元总成交额是香港拍卖业的新纪录,将去年统治市场的佳士得拉落马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然而这些频频刷新纪录的数字并不能抹杀上周香港拍场上传出的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市场正在减速。10月在苏富比,这条轨迹已经开始显现,上个月在北京各拍卖行也是,而现在这一点已经可以确认了:在拍卖行迎来2012之际,今年春天热火朝天的气氛似乎显得很遥远了。但这个秋天并不缺少激动人心的瞬间:东南亚艺术依然是牛市,而顶级奢侈品——比如钻石,同意吗?——还是很受欢迎。ARTINFO中国在这里向您呈现今秋香港的四大潮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市场在迅速成长{-/strong-}{-/p-}
{-p align="center"-}
{-img alt="香港艺术市场2011秋拍的四大潮流"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991c148e-8e11-4c38-b08c-e49d7a99b23a.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出自玫茵堂收藏的罕见明永乐梅瓶在10月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160万{-!--keyword---}{-!--/keyword---}美元{-!--keyword---}{-!--/keyword---}的价格创下明代瓷器最高纪录。{-/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去年全球的拍卖成果——以及今年的一些竞价格外激烈的交易——让我们以为市场永远是往上走的。但10月苏富比的表现告诉我们,在势头减缓时,内地的玩家知道如何采取不同的对策。当拍品品质格外好时——比如10月份创下纪录的明代花瓶——竞争也会格外激烈,而稍逊色的那些的价格则开始下降。在上周佳士得的中{-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600286", "1", "-1",event);"-}国瓷{-/span-}器和工艺品拍卖上,拍卖行显然嗅到了这种气息。有一些拍品以低于最低估价的价格出手了,而人们在一个没那么拥挤的大厅里显然感觉挺惬意的。拍卖会后,香港佳士得中国瓷器和工艺品主管安蓓蕾(Pola Antebi)表示他们显然意识到这个明显的趋势,建议委托人在最低估价基础上下降10-20%作为保留价。这个策略见效了。第一件受关注的拍品——一件最低估价1500万港元的康熙年间的槌形花瓶——在1000万港元落槌时,拍卖厅里顿时一阵躁动。接下来的第二件高价拍品——一只乾隆年间的梅瓶——引发了激烈的争夺,价格一下子就冲了上去,最终在4658万港元成交,最高估价仅3000万港元。来自台湾、香港、内地以及西方的竞买人纷纷加入战团,但最后剩下两位——竞价第一和第二位——都来自内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尽管佳士得的定价策略如此成功,还是免不了有失望,大批的高价拍品未能找到买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传承有序最抢手{-/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img alt="香港艺术市场2011秋拍的四大潮流"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5054a694-f331-467d-9429-688e6d1c07d3.jpg"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罕见的乾隆御制花瓶在上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被一位内地买家以598万美元的价格拍下。竞价第二位也来自内地。{-/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拍品的传承对结果影响极大,这一点谁都清楚,但今年秋天苏富比绝对把这一点利用到家了。2011年他们拿到了两个重要的收藏委托——玫茵堂中国瓷器收藏以及尤伦斯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两个收藏的上半部分在春拍的反响很好,尤其是尤伦斯收藏,成绩格外耀眼。到了相对艰难的秋季市场,传承的威力更加显著。苏富比用玫茵堂的一只梅瓶创下2160万美元的纪录,而尤伦斯作品在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显得格外抢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佳士得在秋天的表现因此就相形见绌了——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他们推出的“新中国自画像”专场估价很大胆,而拍品则是近年老在拍台上出现的面孔,令人厌倦,结果14件单一委托人拍品有6件流拍了,虽然其中至少有一件还是找到了买主,但相比过去几年这个门类的风光,这个景象还是太惨淡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