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秋拍估价7700万港元 天价王外还有什么
发布时间:2011-09-26 09:00:55
来源:
[评论:2条][点击:474]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1年10月,尤伦斯又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品将在秋拍中集体出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最后的拍卖”:{-/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天价王之外还有什么{-/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今年4月,《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的105件作品全部成交,成交价超出预估价1.3亿港元3倍多,达到4.27亿港元。该场拍卖还刷新了张晓刚、张培力、耿建翌、余友涵等几位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秋拍尤伦斯专场,以“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为名,拍卖92件作品,略低于春拍,整体估计逾7700万港元。一年内将197件作品集体出货,对此尤伦斯表态:“这次是本人最后一次公开拍卖藏品。”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尤伦斯在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的投资收益至少为5.04亿港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收回5亿多港元的尤伦斯,是否会像20多年前对星星美展和“85新潮”中投资启蒙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样,在印度当代艺术里捞一票?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不大,因为印度艺术品成为西方藏家的一个收藏方向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了,尤伦斯不是印度艺术品的“哥伦布”。相反,“蜕变”专场给“看热闹”者的启示是,中国当代艺术,除了四大天价王——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板块,如新媒体艺术、前卫美术运动,而其学术和收藏的隐性价值正沉淀在其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新媒体艺术:{-/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天上人间”《洗手间》估价7万港元起{-/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录像艺术迅速由杭州扩散到全国,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以及重要行为演出的记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海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肖谷认为,对艺术家来说,各种影像设备和软件,好比是画笔、画布、颜料,所以人们也称影像艺术为“新媒体艺术”。但影像艺术家不会被动地记录和展现现实,而会尽情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创作,可能使新闻、戏剧和游戏之间的分界线模糊不清,使之具有别样的生命形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敏感的艺术家在电视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时,就意识到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艺术样式已诞生。{-/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作为影像艺术的一部分,录像艺术在国内近年的收藏和拍卖市场,远未形成独立的板块。2011年春拍中,香港苏富比曾拍出几件亚洲当代艺术新媒体作品,但数量有限。今年秋拍中,尤伦斯将出手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包括了数件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性录像作品,这或将成为艺术市场检验中国当代艺术新媒体题材的一次尝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尤伦斯录像收藏中,包括中国录像艺术先驱邱志杰(1969年生)的作品《唐诗十首》(1999年),林一林的行为演出录像作品《安全度过林和路》(1995年)和女性艺术家崔岫闻(微博)的《洗手间》(2000年),《洗》作把摄像机置于著名夜总会“天上人间”女厕镜前,记录中国经济起飞下,一代夜总会女子众生相:整理内衣、补妆、弄发、数钱等,反映社会高速发展下女性形象的变化。该作的估价为7万~9万港元,林一林的《安》估价为8万~12万港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前卫美术运动产物:{-/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买就是创造》{-/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尤伦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独到眼光和最初选择,是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一批具有批判意识的年轻艺术者发起的艺术运动开始的。“星星美展”和“85新潮”是两个标志性的事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79年9月27日,中国美术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馆外公园的铁栅栏上,却出现了奇怪的油画、水墨画、木刻和木雕。作品自由的表现手法,让看惯了“文革”绘画的观众大吃一惊,这是“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览。该展的策划始于1978年5月,由黄锐、马德升、艾未未等人发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前卫艺术,提出绘画要“重新回到创作的中心,回到构成创作的理由中”的理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前卫艺术受收藏家追捧,甚至成为国际知名美术馆藏品,而点燃这个火种的,正是“星星美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接着,1985年至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一些批评家以《中国美术报》为阵地,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同时命名了“85新潮”。目前当代艺术四大天价王中的罗中立、王广义等都是在那几年中显现出来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85新潮”不仅是一场前卫美术运动,它文学、音乐、电影界等发出的声音,构成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探讨真正的艺术本身的先锋实践和语言实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尤伦斯的藏品中,有一批上世纪90年代当代中国艺术前卫美术运动时期的创作。1986年起旅居海外的陈箴,感受着“他者”的滋味,并在早期创作中表达“融超经验”,即融合东西文化,但不包容于任何一方,成为一种流浪文化。其早期作品《神判》,在平面木板上印上法国报纸简报,内容包括柏林围墙倒下、中国八九事件、艾滋肆虐、《易经》、《大唐西域记》等,以跨文化阅读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现世的无奈,左上角报纸被烧成灰烬,表达物质转换、净化,精神再生,这是陈箴于上世纪90年代最知名的表现手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另一件前卫艺术家吴山专于2005年创作的装置作品《买就是创作》犹如广告灯箱,作品将购买行为比作上帝造物,是对{-!--keyword---}{-!--/keyword---}消费{-!--keyword---}{-!--/keyword---}主义的一种幽默和反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刚刚闭幕的上海艺博会的口号是:艺术就是财富。如果当艺术、创作、买、财富,几乎相等的时候,买艺术就是累财富,艺术创作就是被买,创作以财富转换为终点,那么“金缕玉衣”的丑闻、“徐悲鸿”儿子与九歌公司拍卖假作、乃至圈内人皆悉的已故著名当代艺术家聘人代笔油画作品、紫砂壶某国家级大师的代工作品"要几件能拿几件"便会逐渐麻痹人们的视听,日渐沦为熟悉的笑话。{-/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而这件《买就是创作》的场景“偌大的标语底下,是代表商业主义的条码及艺术家本人的手机号码”,便延续了作品对现实环境的解码和当代艺术家的在场思考。{-/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