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转型之作《放风筝》现身天衡春拍
发布时间:2011-06-23 11:00:13
来源:新闻晚报
[评论:2条][点击:227]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div align="center"-}
{-table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div align="center"-}
{-p align="center"-}
{-img alt="罗中立转型之作现身天衡春拍(图)" border="1" name="MM"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36563341-669e-4e0d-84d8-e4ec83f34397.jpg" /-}{-/p-}
{-/div-}
{-/td-}
{-/tr-}
{-/tbody-}
{-/table-}
{-p-}
罗中立转型期力作《放风筝》{-/p-}
{-/div-}
{-p style="text-indent: 2em"-}
被誉为 “拍场黑马”的上海天衡有限拍卖公司6月26日、27日于富豪环球东亚酒店推出油画雕塑专场预展,其中一件罗中立从未上过拍场的转型期力作 《放风筝》让人惊艳。{-/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放风筝》描绘的是罗中立笔下永恒的主题“大巴山农民”,创作于1992年的该作品聚焦于三个放风筝的农村小孩,画面的土墙、远处的山包、人物的肌肤、衣服,都刻划细致,有木刻般的凝重和非同一般的体积感,但它又不同于罗中立前期风格的乡土现实与严肃反思。{-/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自《父亲》得奖以后,乡土现实主义的内容和超级写实主义手法,构成了80年代罗中立的主要风格,但这种风格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悄然转变。人物造型开始从极度写实转向夸张、怪诞,线条的精细刻划转向色彩的率性写意,木刻般的凝重转向肌理上的光色变幻,画面整体的庄重和叙事性转向民间的鲜活和生命力的表现,《放风筝》就是这种贯穿至今的艺术转变的极佳物证。 《放风筝》曾参加1992年罗中立油画台湾巡展和1996年东南亚巡展,但从未上过拍场,所以开拍前就受到了“罗迷”的极大关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参加本次天衡春拍的重要拍品还有陈逸飞音乐题材集大成之作《人像》、吴冠中先生描绘印尼街景的90年代名作《小市》、中国油画第一代开拓者关良的出版和展览纪录最多的一件代表作《灵岩山》、中国早期油画大师陈抱一赠女油画家关紫兰的 《菊花》、1968年景德镇近200人参与创作的2.60米高的经典之作《毛泽东瓷像》等。{-/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