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艺锔器独具缺陷美 收藏价值节节攀升
发布时间:2012-01-18 12:0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2条][点击:165]
{-p align="center"-}
{-img alt="民间手艺锔器独具缺陷美 收藏价值节节攀升"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e8a19f18-c84c-4fd6-8574-7dec553ce2d9.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p-}
{-p 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砚台(清代),原有15个铁质锔钉,已有8个脱落。{-/span-}{-/p-}
{-p-}
{-/p-}
{-p align="justify"-}
记者 管萍{-/p-}
{-p align="justify"-}
{-strong-}【张湜简介】{-/strong-}{-/p-}
{-p align="justify"-}
张湜,济南人,近十余年来致力于锔器的收藏研究,现藏有瓷、灰陶、紫砂、竹、木、石、玉、琉璃、玻璃等各类材质的锔器500余件。{-/p-}
{-p align="justify"-}
{-strong-}锔器之美是一种缺陷美{-/strong-}{-/p-}
{-p align="justify"-}
“锔盆锔碗儿,锔大缸——— ”曾几何时,锔匠老人那韵味醇厚的吆喝声,久久回响在街巷里,厚厚沉落在心底处。如今,这吆喝声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无法寻觅了。{-/p-}
{-p align="justify"-}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以其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等优点为世人所钟爱。然而瓷器一旦碎裂永远都不可再生或降解,人们时常面临着瓷器破裂后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情形。于是,先民们发明了“金刚钻”、“锔弓”、“锔钉”,锔匠也随之成为一种职业。锔匠产生的具体年代目前尚无确切定论,这项手艺至少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程。{-/p-}
{-p align="justify"-}
那些历史上幸存下来的锔器有没有收藏研究价值?锔器的收藏前景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锔器收藏和研究者张湜先生。{-/p-}
{-p align="justify"-}
记者:据说你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锔器500多件,锔器的魅力在哪里?{-/p-}
{-p align="justify"-}
张湜:锔,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民间手艺,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锔器的美是一种缺陷美,而这种缺陷美在我国广为世人喜爱,例如宋代哥窑瓷器的开片原本是釉面出现的一种缺陷,它的美正是出于这种缺陷;太湖石的美必须兼具皱、漏、瘦、透等特征,这些特征恰恰都是石头的缺陷;试想,如果把哥窑瓷器的釉面烧得不见了开片,把太湖石皱、漏、瘦、透等缺陷都去掉,它们的美还会存在吗?{-/p-}
{-p align="justify"-}
锔器大多是历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千百年来百姓生活史的证物,因此锔器的缺陷美具有非常自然的亲和力。每当看到锔器上那一条条纵横蜿蜒的裂纹,和那一个个附着在纹上锈迹斑驳的锔钉时,在我们的视觉受到强烈冲击的瞬间,岁月的沧桑和昔日的温馨会油然而生。锔器的这种缺陷美真实、质朴、丰厚、独特而又带有些许的神秘和伤感,产生出让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力,这是诸多藏品无法企及的。所以,懂得收藏和审{-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0527", "51", "-1",event);"-}美的{-/span-}人,不应该只欣赏完整的美,更应该懂得那种摄人心魄的缺陷之美。{-/p-}
{-p align="justify"-}
{-strong-}每件锔器背后都有故事{-/strong-}{-/p-}
{-p align="justify"-}
记者:你认为锔器的主要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p-}
{-p align="justify"-}
张湜:锔器的裂纹产生于使用中的不慎,所以锔器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现实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锔器,从这个角度说,每件锔器都堪称孤品。锔器不仅具有同期完整器物所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信息,是一种具有多元化文化内涵的器物,它理应成为珍贵的收藏品。但由于自古以来的收藏活动一直是民间受上层社会影响,上层社会又受皇室对收藏品追求至尊完美的影响,在这种收藏的大环境中,锔器当然不会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虽然明清时期曾有人热衷于锔器的收藏研究,民国初期有人将紫砂壶撑裂后锔上铜锔、银锔甚至金锔把玩,可惜历史上的藏品和研究成果早已丧失殆尽,目前数量有限的锔器已经成为“无源之水”。还有重要的一点,吸引我们的或许不是锔器本身,而是锔器背后的故事。你想啊,一件锔器在它伤残之前就有了许多经历,偶然间它被打破了,主人请锔匠锔补好以后又经历了几百年一直保存至今,这其中一定有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你拥有了一件锔器,就拥有了一段前人的生活史。对于喜欢收藏的朋友来讲,器物的伤残是岁月沧桑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历史的一种昭示。所以,别拿这些“破碗烂罐”的锔器不当宝贝。{-/p-}
{-p align="justify"-}
{-strong-}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藏品{-/strong-}{-/p-}
{-p align="justify"-}
记者:你能大体谈谈锔器收藏的现状吗?{-/p-}
{-p align="justify"-}
张湜:锔器的稀缺成就了收藏的乐趣,使得侥幸留存至今的那些锔器能够走进收藏品的殿堂,并且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种类。比如说有人想收藏清代的瓷器,相信只要有雄厚的资金不愁买来一堆,但若想要收藏一批这个时期的锔器,即便花上大把银子怕是也难如愿以偿。我国台湾对锔器的收藏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召开过有关锔文化的研讨会,2006年又在“国立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宝璺藏神——— 锔瓷展》,展出了潘建中先生收藏的200件锔过的瓷器;博物馆还郑重地出版了装潢精美的画册《宝璺藏神——— 锔瓷展图录》。台湾收藏界对于锔器的密切关注,提示我们对一向不被看重的锔器应予重新认识,系统地开展对锔文化的研究亦应置于收藏界的议事日程。内地锔器的收藏研究目前也在不断升温,特别是2011年6月4日中央台播出了《锔瓷无痕》专题以后,收藏研究的人数急剧增加。各地媒体也有不少关于锔匠、锔器、锔文化的报道,最近《收藏界》杂志刊发了我一篇探讨锔文化的文章,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
{-p align="justify"-}
{-strong-}锔器价格持续攀升{-/strong-}{-/p-}
{-p align="justify"-}
记者:你认为锔器收藏的前景如何?{-/p-}
{-p align="justify"-}
张湜:为了搜集锔器的研究资料,近几年我考察过北京、上海、苏州、厦门、漳州、济南、淄博、长沙、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古玩市场,拜访过能够找得到的几位老锔匠,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锔匠后继无人。曾经在我国各地活跃了上千年的锔补行业已经彻底消失,目前尚在的锔匠年事已高,能够掌握锔补手艺的人堪称凤毛麟角。二是历史上遗留的锔器急剧减少。10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月坛等市场都能常见各类锔器出售,而近期不仅在北京难得一见锔器的芳踪,即便在偏远集市上也极为少见,许多城市的古玩市场上锔器已经绝迹。三是舆论宣传推动锔器价格不断上涨。央视播出的《锔瓷无痕》、各地媒体对于锔器的报道,推动了市场上锔器价格不断上扬,近几年来锔器价格已经翻了数番。四是台湾收藏者常来内地收购锔器,助推内地锔器价格不断上涨。济南某古玩商称台湾有人定期到他摊位收购各类锔器,包括锔补工具如金刚钻、小锤子、锔弓等等,甚至锔匠当年用的整副挑担,一概高价收购。{-/p-}
{-p align="justify"-}
锔器是民间收藏品中的瑰宝,它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和它所蕴含的多元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由于存世量的与日俱减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锔器价格持续攀升,并有可能成为收藏品中的一只“潜力股”。{-/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