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巴士展回味老广州 民国时期车票让人饱眼福
发布时间:2011-06-27 07:00:42
来源:
[评论:2条][点击:208]
{-p style="text-indent: 2em"-}
南都讯 记者叶斯茗 20多辆1:76的手工巴士模型,各种形式的巴士铭牌标志,还有民国时期的车票……昨日在建设六马路荔枝会馆,一场以巴士(公交车)为主题的展览,把广州不同时期的公交车模型、车票、交通线路图、摄影作品等一一罗列,将广州城市的发展鲜活地展现出来。{-/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22路车头牌成“镇场之宝”{-/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哇!76号车嘅线路牌仲有东方乐园哩个站噶!”“我记得小学搭过双层巴士,次次都要坐上层噶!”……昨日下午,还未到展览正式开幕的时间,不到40平方米的荔枝会馆早已人头涌涌,大家都在寻找那辆满载记忆的巴士和站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还记得今年5月28日晚上,一群手握相机的市民簇拥在车站,见证服役了59年且线路基本没有改变的最后一班22路车的停运时刻。刹那间集体回忆的开关被打开了,有一班热血的巴士粉丝始终在追寻自己的记忆,坚守在22路车旁,并努力把它记录下来。而在昨天的展览中,22路车原车头牌和线路牌,高高挂在展览场地正中的天花板上,成为这次展览的“镇场之宝”。{-/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2号线的服务精神将在荔枝会馆继续行驶!”广东巴士网的管理员阿炜告诉记者,这两块车头牌和线路牌,是该网站的成员向巴士公司请求,从停运的22路车上取下来的实物,十分有纪念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民国时期车票让人饱眼福{-/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50年代,坐一次车需要过万元;70年代,因为“文革”一汽被改名成广州人民汽车;80年代,车票上会印有各种各样的广告;90年代,售票阿姨正式被铁皮箱抢掉饭碗,乘客上车要“自觉投币,自备零钱。”;21世纪,学生不再需要向司机出示自己的“月票”,而是“嘀”,刷卡机就会告诉司机是“学生卡”……{-/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些有印的图案很细致,这些有广告的比较新潮,这个时期的月票充满民国色彩……”这次展览,收藏家袁广平特意借出了部分多年来珍贵的藏品,让大家大饱眼福。这些车票是他从民国时期开始慢慢收集而来的,昨日,他还在现场向一些年轻人介绍各个时期车票的特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 名词解释{-/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巴士迷:用不同方式记录城市记忆{-/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巴士迷”一词源于香港,“巴士迷”是指对公共汽车(英文:Bus/粤语:巴士)有特别爱好的人。在广州也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可能会是喜爱搜集与巴士有关的模型的大叔,可能是熟读巴士路线数据的在读博士生,又可能是喜爱拍摄巴士照片的青年,更有可能是喜爱乘坐各种类型的巴士的师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他们以巴士为载体,用不同方式整理出一块块广州城市记忆的碎片。本次展览策划人阿火介绍,巴士迷涉及的群体十分庞大,希望透过这次展览,让更多市民认识这个群体,也让大家看看多年来广州城市的变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