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样 就该“碎骨”?
发布时间:2012-08-19 11:00:59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75]
{-p align="center"-}
{-img alt="“假”如这样 就该“碎骨”?"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947656fb-f1b9-4bcf-b448-fc29d9f2b640.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被砸的“乾隆款黄地粉彩描金捧盒”{-/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假”如这样 就该“碎骨”?"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fc56f10a-23ff-41e4-8421-3ff7a861e0b6.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被砸的“定窑刻花卷草纹花口瓶”{-/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假”如这样 就该“碎骨”?"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84517e44-f094-4881-a2cb-b4b4c876a332.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被砸的“永乐款暗刻龙纹白釉瓶”{-/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假”如这样 就该“碎骨”?"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5f4210d3-765d-4aa7-a55e-d5e1d1a0aa15.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被砸的“成化斗彩葡萄纹杯”{-/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王刚高声问:“退不退?”藏家坚定答:“不退!”台下观众则此起彼伏地有人喊“退”,有人喊“不退”……每一期的《天下收藏》节目,都有三次这样让人神经备受刺激的高潮。藏家的一句“不退”,最终可能就是手中的“宝贝”(主要是瓷器)被“护宝锤”一下击碎。以节目的角度看,这一砸的确把情绪和氛围调动到至高点。而记者在首都博物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的展览现场看到,不少观众面对被砸后重新粘好、身上伤痕累累的瓷器频频惋叹:哎呀,多漂亮啊!砸了很可惜。也有人表示,这些精美的陶瓷即便是赝品,可也是未来的文物,像宋代的青铜器赝品到了今天成了宝贵文物一样,不应该砸毁。那么,砸瓷作为《天下收藏》最突出的“秀点”,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天下收藏》节目组专家和收藏界各有明确的表态。{-/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专题文/图 记者 江粤军、{-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0587", "51", "-1",event);"-}金叶{-/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正方{-/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旨在提醒藏家懂得正确收藏{-/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天下收藏》鉴赏专家、著名陶瓷鉴赏家翟健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旨在提醒藏家懂得正确收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其实英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一个鉴宝节目,也砸赝品。这个我们并不是要模仿他们的,王刚之所以做出这个行动,是为了告诉别人,这个仿品背后是一个骗人的行为,我们要“砸”的就是这样一种行为,要起到警醒警示作用,让藏家懂得正确收藏,不要自己“蒙”自己,沾沾自喜地收藏着一件假东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人看展览时可能会说:“哇!这么漂亮的仿品也被砸掉了,很可惜。” 但是我们要知道,目前国内的高仿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为回报率很高。假设一件真品价值100万元人民币,那么15万到20万元的高仿瓷器,就有机会以假乱真地冲到80万至100万元。这种巨大的利益诱惑导致高仿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七八年前市场上还看不到仿清代官窑、哥窑、汝窑的高仿品,后来据说一位工匠在地摊上买到了一本讲清代釉料配方的书,通过一步步摸索,也配出了当年的釉料,现在这几种高仿品跟真品也极近似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刚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赝品都砸掉的,“砸”的行为只是一个信息,一种表态。我们也清楚知道,这个行为很难得到所有人{-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200028", "51", "-1",event);"-}一致{-/span-}的赞同,肯定会有反对意见。但我们的宗旨不是砸这个仿品,我们看重的是这个行动背后的意义。所以虽然一直有人劝我们不要这样做,认为这样做太“出格”,我们还是坚持住了。而且目前支持的人比反对的人数量要多得多。最初文博系统的工作者只有50%是支持的,认为仿品欺骗群众欺骗藏家,砸的行为还是能起到警戒作用的;而50%的人并不太支持,但通过我们对这个“砸”的去伪存真理念的宣传,现在支持的人应该说占到了70%至80%,只有20%至30%的人持不同意见了。现场的观众和收藏家则基本都很支持这个行为。你也看到了,每一次临揭鉴定报告之前,王刚都会说,你可以退,可以不拿这个奖牌,同时避免被砸的可能性,但绝大部分的持宝人都很坚定地要求去伪存真,坚定表示不退出,要是假的就砸了。当然,五六年前也有个别后悔的,一些藏宝人花了很多钱买下的瓷器,拿到这里来,本身信心很足,觉得必真无疑,结果一锤砸了,过后就很心疼,认为自己应该退。不过,他们本身来了之后都签过合约的,其上写明了要相信专家的鉴定,所以后悔了也没办法。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对这个节目的游戏规则已经很清楚了,这种事后后悔的情况几乎没再出现过。事实上,现在这个节目广受全世界华人的欢迎,每个月收到好几百甚至好几千封信,希望参加海选,欧洲、{-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IDSA.OQ","200","-1",event);"-}美国{-/span-}、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华人都很关注,因为这个节目除了娱乐性,知识性也很强,是有一定学术含量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面面俱到、十足完美的。得和失,我们就是希望观众自己去衡量——这个东西被砸掉了,你失去了,才会更懂得以后要怎样去挑选值得收藏的真品。{-/p-}
{-p-}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