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侵权源于“风险成本”低廉?
发布时间:2012-06-10 12:00:42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360]
{-p align="center"-}
{-img alt="艺术侵权源于“风险成本”低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06641f03-0791-4356-85fa-d6f423fdd3f3.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t="艺术侵权源于“风险成本”低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734feab8-4492-4962-9f43-80416758c95e.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t="艺术侵权源于“风险成本”低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d9a83fe0-25be-4466-a362-81151b650eea.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t="艺术侵权源于“风险成本”低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9b0d1f7f-1b73-440a-8df1-1d35b8fee538.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谢楚余油画《陶》,在全世界有不下200万份盗版,曾被某口服液侵权,列入了1999年中国十大广告纠纷。{-/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烟雨迷蒙的岭南山水,变成了筷子尖上令人垂涎欲滴的腊肉——最近,《舌尖上的中国》海报涉嫌侵权的新闻,让“艺术维权”这一主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纵观当今艺坛,侵权的事件层出不穷,今天你告我抄袭,明天我告你盗版。那么,造成今日乱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何解决良策?今天,我们且来听一番众人评说。{-/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撰文:本报记者 {-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0587", "51", "-1",event);"-}金叶{-/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李劲堃(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侵权就像“闯红灯”{-/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场“侵权风波”本来根本不是个问题,只要侵权人能够事先知会一下被侵权者,表示自己希望能以他的作品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被侵权者多半会欣然授权于他。但很遗憾的是事情并未这样发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艺术品的版权问题,目前业内基本上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我自己也碰到过,比如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品被收录进某画册、文章被人引用等,而且这类事情通常还都是熟人做的。你也不方便表现得很恼火,只能象征性地打个电话去问一下,知会对方下次不要这样了,事情也就算过去了。而我们院里有个老师比我要郁闷,他的作品是被复制了摆放在公共厕所里做装饰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其实从我的心态讲,要求不多,就是你事先告知我一下,只要不是太恶劣的使用方式,我这里绝对不会有问题。告知是最起码的尊重嘛。但这个简单的要求,现在都很难实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类比一下,我觉得美术侵权有些像“闯红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视红绿灯如无物,就是不爱走斑马线呢?其实,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些交通规则,我们的生活不是会更方便、更安全吗?但真实的生活体验却告诉我们,你闯一百次红绿灯,可能会有一次被人叫住批评一下;一千个人不走斑马线,可能只有一个不走运的会被撞死——我们为不遵守规则所付出的风险成本太低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长期的容忍助长了这种不好的风气。在大众视野里,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名人维权的案例,事实上,更多的侵权是针对那些人微言轻的小字辈的。许多刚刚从美院毕业的学生,他的作品根本连发表的机会都没有,这个时候如果偶尔有个杂志用了他的作品,他高兴都还来不及呢。但当他成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对这类事情开始不胜其烦的时候,他才会想起一件事情——维权。岂不知,他和许多人长期的“容忍”已经使得侵权者养成了肆无忌惮使用别人作品的习惯,以致造成如今的乱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所以我希望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建立起自己的维权意识,事实上国内并不缺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艺术工作者们总是会“怕麻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许钦松先生被侵权在媒体上激起的讨论,还有前一段时间杨之光和他的女儿对赝品进行打假的新闻,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纠正的开始。有人说,堂堂大家,急赤白脸地维权看上去“不太美”。但这的确很有必要。就像许钦松先生,我相信他个人并不会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对他本人构成了多大的伤害;但作为美协主席,他需要以自己的行动为社会树立一个范例,让更多的人知道,以后碰到同样的情况,需要注意些什么,让大家都对此产生重视。可以说,每一次的争论都是一次可贵的案例,行业内的规范就得靠这个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不仅是在保护艺术家,也是在保护对艺术家作品的使用者,因为只有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艺术家和使用者之间的合作才有机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绍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与动漫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设计学院{-/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没有版权法的相关课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的设计确实具有奇思妙想。但不得不说,对于资源的获取,设计师缺了点儿版权意识,他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经常会需要寻找某些素材。大部分的设计师都会知道,除非你是一个学生在做一个实验性质的作品,只是呈现一种思路,不涉及商业行为,否则,当你的作品要做公开发行之用,你在使用书画、摄影、或者是插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清晰地知道它来自哪里,并且得到版权人的授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DINE.OQ","200","-1",event);"-}网络{-/span-}上的付费图库,经常是设计师们创作素材的来源。但现在国内的付费图库情况也很复杂,使用之前也要搞明白:这个图库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对提供的图片,该图库是否真的拥有版权?并且,它让你下载,和能否给你进行商业使用,又是两回事。图片的说明更是需要多加留意,这样也就不会犯下将当代的名家名作,误认为是古人所作的错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认为目前国内的相关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处理,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法规。但对于版权法,我相信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没有看过,目前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也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课程提供。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在教授的时候,会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告诉学生。“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设计和艺术的东西,原创才有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得不到授权,也可以另寻出路。自己画,或者邀请别人来为你画,为你拍照片,这些当然要签协议并且支付费用的。就像我刚刚设计了许鸿飞翡翠雕塑展的海报,海报上面的雕塑是许鸿飞的,字是邀请黄永玉写的,摄影是邀请曾雨林拍的,这些都需要在作品的版权当中注明,就好像是一部电影的“演职员表”,缺一不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再比如我做画册。刚刚出版的《书形 138种创意书籍和印刷纸品设计》,里面涉及138个艺术家的作品,那我就得取得这一百多个人的授权,才能将他们的作品放入书中。这是非常大量和繁琐的工作。据我的了解,目前国内做画册的,能和每一位作者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的,可能连10%的比例都没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和许多社会问题一样,近几年,设计行业显得过于急躁,抄袭泛滥,诚信缺失。这对设计行业本身是非常严重的伤害。现在,中国设计行业的国际形象非常不好。举个例子,有时候在国外看展览,其他国家的人都可以带相机进馆,只有中国人不被允许。为什么?担心中国人拍了照片回去抄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几米、奈良美智这些热门画家的作品,这几年在产品设计中大量被仿,他们没空跟这些侵权者打官司,看上去好像是我们赚便宜了,用便宜的价钱买到了好看的东西。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这里,侵权付出的成本太低了,小设计师根本没有出头之日,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人没有机会,奉行“拿来主义”的倒是占尽便宜,最后整个设计行业都会失去活力,我们的作品也会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一定要自爱。现在社会对设计师也有一种误解,认为设计就是“拍脑袋”的事儿,跟你是好朋友,随随便便就让你“帮忙”做个设计,还催得很急,那设计师也只能随随便便给一个交差。《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大制作的纪录片,怎么海报的设计过程从邀约到出炉就用了四个小时?很显然这中间的流程没有做好。我们设计师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情,要有勇气说:我的创作需要时间,我的工作具有价值,不是可以随随便便一蹴而就的。我认识的香港设计师就做得很规范,你邀请他设计,他会跟你将流程和细节列得一清二楚,劳务成本,所使用的图片的版权成本等细节统统注明。这样做才是对的。否则整个社会对设计的认识越来越低,设计的作品也会越来越毛躁。{-/p-}
{-p-}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