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真假难辨到底由谁说了算?
发布时间:2012-05-13 09:00:10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03]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怕买贵,就怕买不对”是收藏界的经验之谈。但是,怎么才能买对呢?“对”与“不对”又由谁说了算呢?自打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步升温以来,因艺术品的真假问题引发纠纷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报B1版今天刊登的拍卖纠纷就是其中一例。在春拍正酣之时,咱们就请画廊(一级市场)、拍卖行(二级市场)和收藏界的相关人士一起探讨一下“艺术品的真假谁说了算”这一话题,以警示新手,也希望能对那些迷茫的藏家有所帮助。文图/本报记者 吴聿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画廊:画家本人鉴定准确率相对较高{-/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张向东(华艺廊总经理、著名策展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古今中外,艺术品的真假问题一直都存在,其背景及相关因素比较复杂,难有绝对的评断标准。有时甚至可以这么说,甄别真假也是收藏的一种趣味。当今绝大多数画廊都是以经营当代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的,他们与艺术家有着直接的合作关系,因此这些画廊没有所谓的艺术品真假问题,只有对其所经营的作品是否喜欢及是否接受的问题。{-/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华艺廊成立14年来,只推广过黎雄才、王肇民、李宗津三个已逝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王肇民和李宗津的作品都由亲属直接提供,作品及相关资料保留比较完整;黎雄才的作品则来自于家属及部分藏家。华艺廊对这些推广的作品,会同画家亲属及业内资深人士一道进行认真地甄别、梳理,结合美术理论批评家的研究评论,在展览同期结集出版同名画集,算是对经手的艺术家、作品以及藏家所尽的一份责任,也是留下凭据,经受时光的检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书画的真假问题之所以在近年来受到比较特别的关注,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书画在艺术品市场中占据着最大、最热闹的板块。一般情况下,从事中国书画创作的画家,作品数量都不算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甄别真假的难度。说句题外话,书画造假相对于近年来国内那些危及大众生命安全的行业造假来说,我们有理由更关注后者。当然,对于那些存心进行书画造假牟利的个人及机构,应当予以揭露及惩罚。然而,在书画真假甄别上,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相对的准确率,所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只能说画家本人及其亲属、业内专家及行业资深人士的评断,准确率会更高。对于那些有收藏打算、初步入门的人们来说,首先应寻找专业人士咨询,或在经营时间较长、运作规范、在业内有相当知名度及影响力的艺术品经营机构里购买,这样相对更有保障,风险也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我个人看来,关注书画的真假,这个起点还是太低,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即便是原作,又如何辨别真正艺术价值的高低?王肇民有诗云:“四王吴恽百千纸,不及虹庐一幅珍。”当我们开始重点关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究竟高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人们的文化素质开始得以真正提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藏家:不要“听故事”、“图便宜”拒买无依据的艺术品{-/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郭庆祥(著名收藏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今天,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赝品,辨别起真伪来是个难题,尤其是书画。一来因为假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说自打有画那天起恐怕就有假画了,比如不同时代的学生临摹老师的画作,这些技法、纸墨等相似的艺术品随着时间流逝,后人是很难分辨的;那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假画,更难辨识真伪,就连乾隆也不例外,他的《石渠宝笈》只是文字记载,而没有图录,所以这位皇帝收藏一些假画也是正常的。更让人无奈的是,我国还有一些伪艺术商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按理说,赝品本来与艺术家无关。但中国例外,因为赝品不仅仅是假品,还有伪艺术商品,它们出自所谓的艺术家之手,如工作室的代笔画家、“流水线”作画且自称“大师”的人等,这些人就是伪艺术商品的制造者。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现在的画家和美术工作者都自称“艺术家”,导致中国的“艺术家”遍地都是,以至于我们一听到“艺术家”这个词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画家,大多数都不具备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如刚才提到的用克隆方法制造的产品,以及以工作室名义的代笔作品都是普通的商品画、行画,都是中国这些冒牌艺术家假借艺术之名来愚弄大众的“符号”。这种现象蔓延下去会直接影响和歪曲大众审美情趣,同时会给以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我认为:代笔画家就是赝品的制造者,而“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则一定是赝品。藏家和投资者一定要分清什么是商品画,什么是艺术作品。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收藏才有意义,也增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不会吃亏上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艺术品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我的经验是收藏一定不要“听故事”、图便宜。今天的拍卖行,拍品越拍越多,尤其是那些真假不分、很有争议的作品,打着海外回流的旗号,竟然能拍出几个亿!诚信何在?这些东西显然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就靠编“故事”愚弄市场,拿抬高拍品价格来提高拍卖行自身品牌——你拍30亿,我就拍40亿;你有一件一个亿的拍品,我就有一件两个亿的拍品,就连徐悲鸿的儿子都不认妈了,他将美院的研究生的习作说成其父早年画其母蒋碧薇的作品,公开欺骗大众。为了钱,拍卖行竟然能和徐悲鸿的儿子联手坑骗大众,毫无道德观念更无诚信可言!而一个没有诚信的艺术品市场,一定是短命的不打自败的市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因此,我认为辨别艺术品真伪一定要靠自己,不买没有任何依据的、没有正规出版物的作品就是赢,而艺术品的真假永远是有研究、有头脑的买家说了算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拍卖行:画家说了不算的事情时有发生{-/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许习文(华艺国际拍卖公司总裁、著名书画鉴赏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拍品主要是征集来的,而关于准入的门槛,每个拍卖公司不尽相同。尽管面临着各种人情关系,但我们在挑选拍品时依然强调高品质,比如要求当代画作拍品的作者起码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同时,我们还对拍品的艺术价值严格把关,尽可能把艺术和市场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就古董而言,我们要先搞清楚送拍品的来源出处以及其是否传承有序:如果藏家的眼光特别好,那他送拍艺术品的可信度就比较高,因为他知道哪些人曾经收藏过,比如说王季迁、吴湖帆曾藏过的艺术品,他们的后人拿来了,那相当于他们已经帮我们把了一次关。过了这一重要的关,我们的专家再来看,都觉着没问题,那送拍品就可以上拍了;如果我们有疑问,再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看。而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大部分由公司自己把关;少部分没把握的,有些请热心的艺术家看,有些就没办法上拍,因为现在有些艺术家鉴定真伪要收费,那这些送拍的艺术品让我们出资鉴定就有些不合理了,只好放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尽管如此,时不时还是有拍品的真假纠纷出现,而且这个问题永远无法避免。就说书画作品吧,不仅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徐邦达等鉴赏大师的去世,令古代书画的鉴定遭遇到了瓶颈,而且在世书画家作品的真伪鉴定也是个老大难问题——究竟是拍卖行说了算,还是画家说了算,抑或画家的亲属说了算呢?我认为应该具体送拍品具体分析:本来画家说了应该是算的,但也有画家说了不算的事情发生。比如在日前苏富比的春拍中,某当代艺术家发微博称上拍的那张他的作品不对,但苏富比经过调查认为拍品的来源可靠,非伪作,便不撤拍。后来画家道歉了,承认自己“走眼”了。而有艺术家说自己的某些作品“假”,可能事出有因:比如某画家可能跟人有合同,不能私下卖画:一旦私下卖了,就违反了约定,是要赔款的。那他们只能说“假”了;有些成名画家对自己早期的某些作品不满意,也不肯承认是真品;画家觉得以前送人情的东西被拿出去卖了,心里很不舒服,也会不认。我认为,既然你已经送给人家了,怎么处理是别人的事。有些书画作品人家已经藏了二三十年了,拿出来流通也是正常的事。更匪夷所思的是,有些画家公开说自己没卖过一张画,外面流通的全是赝品……我觉着这种人挺不负责任的,因为现在是商品社会,一位有名的画家(除非市场不认可你),我就不相信你没卖过画?那么,画家家属说了算不算呢?这些人大都不会画画,所以也有很多弄假成真或弄真成假的情况出现。当然,拍卖行也不能说自己说了算。{-/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总之,“艺术品真假谁说了算”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买家说了算,出钱的人说了算,因为人品好的藏家既然敢来拍卖行举牌,就应该把拍品及其作者研究得比较透;如果研究得不透甚至不懂,那就干脆不要入这一行。{-/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