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哲:我收藏的是一段历史
发布时间:2012-03-26 06:00:28
来源:
[评论:2条][点击:254]
{-p align="center"-}
{-img alt="林明哲:我收藏的是一段历史"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9919f929-568f-4d2e-86f2-49fc594f25ba.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山艺术”藏品之一——番石榴飘香(布面油画 叶永青) {-/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87年,台湾人林明哲(微博)来到北京,与北京画院共同筹办“海峡两岸绘画艺术交流展”。借长江三峡邮轮之旅,林明哲首次造访四川美术学院,认识了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等川美77届绘画系的艺术家们,当时,川美伤痕、乡土绘画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绘画风格并影响着全{-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493","100","-1",event);"-}国美{-/span-}术界。林明哲因此开始收藏大陆艺术品,并于1992年一手创建了山艺术文教{-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WIW.N","200","-1",event);"-}基金{-/span-}会(以下简称“山艺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用林明哲的话说就是:“我收藏的是一段历史。”“山艺术”几乎尽数收藏了四川美院走出的重要艺术家们的重要作品,受限于种种条件,很多作品未能或极少在大陆展出,甚至连艺术家本人都难得一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3月14日至27日,“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31位川美艺术家的170余件经典作品,系统展现了每位艺术家在个体创作上的探索与变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山艺术”董事长林明哲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与他的“山艺术”近20年的收藏传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买画就像“中毒”一样{-/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中国美术馆一层的一个半椭圆形的独立展厅里,罗中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作品按创作年代一字排开,《1976年的{-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028","100","-1",event);"-}天安{-/span-}门》、《广安难民》、《大巴山人》、《苍天》等作品在大陆几乎没有公开展出过。对于许多美术科班出身的观众而言,类似的众多川美艺术家的作品曾经只是画册上的某一页,如今却能够近距离地与原作凝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筹办‘海峡两岸对外交流展’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艺术家艾轩,大概了解了当时大陆美术的发展情况,艾轩建议我收藏大陆油画,并推荐我到了四川美院。”林明哲告诉记者,他买的第一幅大陆油画就是艾轩的作品。“不过,我的第一张罗中立的画并不是从罗中立本人手里买的,而是在重庆南山一个旅游景区里的小画廊购得的,那张小尺寸的作品当时花了200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四川美院之行让林明哲开始了大陆美术作品的收藏旅程。“1988年、1989年我就收藏了五六百件川美艺术家的作品,买画就像‘中毒’一样停不下来,这跟女孩子去逛街买衣服一样。”林明哲告诉记者。{-/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美术系出身的林明哲,在毕业前后也做一些设计赚外快,大学时就开始做生意。“19岁我已经开始收藏,那时买的大都是台湾本土的艺术,因为喜欢这些艺术。当时买画并没有当做投资,而是一种{-!--keyword---}{-!--/keyword---}消费{-!--keyword---}{-!--/keyword---},或者说纯粹收藏,这样的收藏很轻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同于其他的买家,林明哲收藏有一个特点——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会批量购买。“吴冠中的作品一次买30件,赵无极的作品一次买28件。收藏是为了办个展,并不是说收藏之后就拿到仓库,或者把它卖掉。”林明哲告诉记者。因为他筹办了一个美术馆,办艺术家个展时,如果收藏的作品不够展出而向其他藏家借展,每个人借一两张,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会太多。“所以,当时的定位是收藏的每位艺术家的作品最起码要有25张或足够办一个个展的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艺术品市场价格水涨船高,目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已经达到千万元一件的等级,部分作品在拍卖市场破亿元已经不是新闻。“‘山艺术’一直以来都将目标定位在青年艺术家,所以,目前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基金会的收藏来讲,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林明哲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艺术品以后会更贵{-/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山艺术”自1992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台湾地区著名的艺术收藏和推广机构,其藏品数量之巨、质量之高让人艳羡。“我开始只是收藏中国书画,但是参观了国内很多美术馆后,我发现最好的中国书画大都在各省的博物馆、美术馆或者故宫(微博)。后来转念一想,收藏中国油画可以收藏得比美术馆好,并且当时国内油画收藏市场还未火热,我们来得又比较早,这样,渐渐走出一条中国油画的收藏之路。”林明哲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不完全统计,“山艺术”目前已经收藏了五六千件架上油画作品。“基金会每年都会有收藏预算,预算由董事会审核,这部分资金并不是向外募捐,而是董事们出钱。在收藏方面,是否收藏某一艺术家的某件作品,原则上由董事会决定。”林明哲表示,由于许多董事从事其他行业,实{-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INTG.OQ","200","-1",event);"-}际{-/span-}操作时,大部分收藏决定是林明哲依据自己的观察与国内艺评家的评论来进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艺术家的每一张画都有特点,在批量收藏后,我们发现部分收藏作品风格非常类似,所以有时候会适当流通部分藏品,但原则上,让出去一张作品,往往会再买进10多张作品,正因为如此,基金会才能够拥有如此多的藏品,这种流通也会增加基金会的收藏经费。”{-/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山艺术”收藏的80年代的作品如今在拍卖市场上都有了不俗的表现。2011年,周春芽(微博)的《剪羊毛》、张晓刚(微博)的《生生不息的爱》等同时期作品均打破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对此,林明哲表示:“做收藏的人说不关心市场{-!--keyword---}{-!--/keyword---}行情{-!--keyword---}{-!--/keyword---},那绝对是假的。我们也希望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持续上涨,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无形中受益。当然,这不意味着卖掉而受益,而是精神上受益。”{-/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收藏标准:艺术家出名要趁早{-/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日益壮大的国内藏家群体,林明哲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千万不能买到假的;第二,不要负债,艺术品不如股票流通性强,股票今天买明天可以卖,但是艺术品今天买可能要10年以后才能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经费有限的藏家来说,如何选择艺术家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难题。“选择艺术家第一个标准就是个人特质,其作品必须能跟别人区别开来。”林明哲认为,个人特色受艺术家的经历、地域文化的影响。{-/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时代性、民族性亦是“山艺术”选择藏品的标准。林明哲告诉记者:“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太西化,我们的收藏偏向于拥有东方文化底蕴的作品。此外,艺术创作与电影一样,每个时代拍的电影风格都不相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跟国外的朋友推荐说一定要买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品,因为中国是全世界学艺术的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淘汰也非常残酷,但是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相当出色、影响世界的艺术家。”不过,林明哲表示,艺术家创作一定要非常专心,绝不能投机、投市场所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也是林明哲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之一。“我们一般会要求艺术家35岁前的作品一定要看得出才华,我个人的要求更严格——30岁前要有被圈内认可的作品。艺术是一种天分,很难后天培养,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林明哲说。{-/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