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为何谁都不靠谱 只因“挡箭牌”在手
发布时间:2012-03-03 12:00: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2条][点击:165]
{-p style="text-indent: 2em"-}
前不久,“汉代玉凳”拍出2.2亿元天价,此事一出当即被多方质疑:汉代人是席地而坐,凳子还没发明呢。近日,一位邳州玉器制造商“浮出水面”,所谓汉代玉凳由其2010年组装而成,令“穿越”的玉凳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无独有偶,南京一位在收藏圈浸淫了三十多年的女画家,从拍卖行买来一只清代翡翠镯,没想到鉴定之后竟然是经强酸浸泡、人工上色的处理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两个新闻一前一后发生,令公众对国内收藏拍卖行业的质疑声达到新的顶峰。为何这一行业频频陷入舆论漩涡?究竟是什么让造假者、鉴定者、拍卖者达成了攻守同盟?藏家如何修炼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艺术品市场之“谁都不靠谱”{-/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今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市场用四个字概括乱象混生,围绕这个行业的人与机构都正遭遇着空前的诚信危机。”中国收藏家协会特邀顾问、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首先,专家靠不住。从“金缕玉衣”到“汉代玉凳”,如此惊天骗局中涉及的专家往往都是权威、顶尖,然而为何普通人都具备的常识这些专家却“浑然不觉”?答案不言而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其次,证书靠不住。收费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然而真伪却无法保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三,拍卖公司靠不住。从私人古玩商手中买东西不靠谱很正常,理应相对比较稳妥的拍卖行、画廊却也屡次身陷假拍、拍假的风波,令投资收藏者无所适从。{-/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以汉代玉凳为例,邳州商人的出现,把为这套拍品出具鉴定证书的周南泉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在各方集体质疑之下,这位76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仍坚定地表示,自己的“鉴定结论无误”,自己的鉴定过程不存在任何经济方面的违规操作,作为拍卖公司聘请的鉴定专家,自己所收的报酬只有每月600元,而且无论鉴定次数多少。竟然还有同行发文力挺周南泉,称“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再看清代翡翠手镯,买家执意索赔,却遭拍卖行敷衍了事,理由是《拍卖规则》上写明“本公司对拍卖品的真伪及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竞买人及其代理人应亲自审看拍卖品原物,对自己竞投某拍卖品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行家尚且如此,普通收藏者情何以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两个经典案例,以用明白的事实佐证着专家靠不住、证书靠不住、拍卖公司靠不住的论断,不能不令公众叹一声:如今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真是“谁都不靠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为何步步惊心?只因“挡箭牌”在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什么都不靠谱,一个不当心就只能认栽。为何在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陷阱频现、步步惊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艺术品市场惊人的利益、不断涌现的财富神话无疑是重要原因。{-/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了解,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空前红火,很多东西一两年就升值数倍,加上《鉴宝》等节目的火暴收视,刺激着民间收藏越来越火。然而,经年累月下来,真品、精品往往早已“名花有主”,民间玩家光靠“捡漏”已无法满足。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拍卖机构与造假者勾结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完整造假、拍假一条龙。他们有成熟的造假技术,能骗过高科技检测手段;他们能给赝品编造出离奇的故事,从而身价百倍;他们能请顶级专家出鉴定证书,指鹿为马……{-/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的古董收藏业由来已久,从清代起已逐渐形成了一种收藏看眼力,买到赝品自认倒霉的潜规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今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乱象纷争过后,制假机构、拍卖公司、鉴定“砖家”却为何安然无恙?{-/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业内人士分析,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手中都不缺少“挡箭牌”。不仅各大拍卖行自行制订的拍卖规则充斥着自我保护的霸王条款,现行《拍卖法》第61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更成为拍卖公司逃脱责任的“免死金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同时,拍卖法又明确指出,拍卖公司有权保护委托人信息。这意味着,拍卖公司可以拒绝提供赝品的来源,保护了造假者不被曝光。而鉴定专家的“挡箭牌”则是“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只代表个人学术观点”,看错了东西也不用负法律责任。只要他不爱惜名声,更在意金钱,汉代人都能坐上“玉凳”了,还有什么样的鉴定结果不可能出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尚勇认为,当行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的时候,行业自律非常重要。一些知假拍假的拍卖公司不可能长久,其竞争力只会日益衰减,而负责任、讲诚信的拍卖公司都会爱惜自己的名誉,尽量把好自己手中的这道关。{-/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尚勇表示,不同价值取向将拍卖公司划为了三类,第一类首要目标在于推升价值,为艺术市场不断注入强劲动力;第二类拍卖公司致力于兑现价值,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共生;第三类则在透支价值,操纵假货、劣货流入市场,是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徐湖平等相关专家则认为,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仅呼吁从业者严格自律是无济于事的。解决的根本还在于现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细化,尽快建立起艺术品科学鉴定的评估体系和定价体系,否则公众对这样的行为永远只能停留在道德控诉的范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收藏非投机 先会玩再出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古玩古玩,离不了一个“玩”字。然而在利字当头的如今,真正因为喜爱某件藏品出手的买家不多,多的是看中了所谓的升值潜力,一个猛子扎入“深潭”的新手,而如此的心态与作为,不出事才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徐湖平认为,搞收藏,首先要会玩,而不是把艺术品纯粹当做商品来买卖,当做股票来炒。“搞收藏首先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己喜欢;一个是要买得起。然后在喜欢和有兴趣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手中的藏品展开知识扩展。比如查找资料、研究藏品的真假、寻找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藏品所处的朝代以及那个朝代的藏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等等,这里面可以说是乐趣无穷。当你积累了一定的藏品知识后,还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就某一件藏品展开探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讲他的道理,你讲你的理解,遇到疑问还可以一起查找资料或者请教高手,当存了很久的疑惑一朝解开,那种醍醐灌顶式的豁然开朗,个中滋味不可言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业内人士认为,买股票看企业业绩,买房子看位置,与这两者相比,艺术品投资除了需要一定的经济头脑、投资眼光,尤其在中国艺术收藏严重缺乏鉴定和拍卖诚信度的当下,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艺术品市场骗子多、陷阱多,虽然反映了一个行业的混乱,但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公众风险,更提醒公众反思,昨天买进的艺术品,今天就想卖出一个好价钱,这正常吗?所谓收藏,必须经历个过程。”徐湖平表示,否则作为一名投机客贸然进入市场,跌打滚爬,甚至于付出一定的代价都是无可避免的。只有“多看少买”,把鉴赏、收藏当做爱好,才能提高自己的眼力,少上当受骗,多捡漏获利。{-/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者蒋芳{-/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