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艺术可以更主动地介入经济生活
发布时间:2011-12-12 04:00:16
来源:信息时报
[评论:2条][点击:174]
{-p align="center"-}
{-img alt="郎咸平:艺术可以更主动地介入经济生活"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c64a5626-1313-44f3-bf2d-c6121058e118.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p-}
{-p 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keyword---}{-!--/keyword---}郎咸平{-!--keyword---}({-span class="infoMblog"-}微博{-/span-}){-!--/keyword---}在“艺术中的经济观察”论坛{-/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直以来,谈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我们习惯于看到经济对艺术的介入看到艺术品市场的波动或上扬,看到艺术品某种意义上拥有了保值、增值甚至交易的货币功能,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观察,看看艺术对经济生活的主动介入。”12月7日早晨,当德国{-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00567", "51", "-1",event);"-}海德{-/span-}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红专厂铁幕画廊艺术总监柯鹏对我这样解释“走过一千零一夜{-!--keyword---}{-!--/keyword---}金融{-!--keyword---}{-!--/keyword---}危机三周年后我们的今天”魏艺作品展暨“艺术中的经济观察”论坛的策展思路的时候,我正被策展空间与展览主题奇异的贴合所吸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红专厂是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老工厂改造成的创意艺术区,展厅空间自然也是用废弃的老厂房改建的。此刻,展览已经布置完成,整个展览空间没有经过分割,保持着废弃厂房的原始格局。正对入口的是艺术家魏艺一幅长达56米的油画长卷《2008·10月某日·阴有小雨》,画面上人们惶惑迷茫的表情,在晦暗的灯光效果下格外令人揪心。展厅左右两端分别是一组体现制造加工业受到冲击的装置作品左边是一堆未及组装的塑料模特残肢,右边是一片拜伏在地“求领养”的毛绒熊猫公仔。熊猫们后面的空间展示的是魏艺的影像作品,镜头捕捉的依然是经济生活这一切景象,与展厅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金融危机成为艺术展主题{-/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是一次以金融危机为题材的艺术展。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艺术家魏艺决定以艺术手法记录下了这一重大经济社会现象。2008年10月,他自上海出发,沿着东南沿海这条{-!--keyword---}{-!--/keyword---}黄金{-!--keyword---}{-!--/keyword---}海岸线深入调查。沿途直面了{-!--keyword---}{-!--/keyword---}制造业{-!--keyword---}{-!--/keyword---}主的无奈、外来务工者的困境、失业者的茫然和痛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三年过去了,魏艺带来他三年期间的影像作品《穿越金海岸》,与油画作品一同在此展出,完整地呈现他的思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更引人注意的,是以此次展览为背景的论坛“艺术中的经济观察”。由艺评家王南溟策划并主持,邀请了郎咸平、鲍昆、林学明、李公明、杨小彦、冯原、王绍强、老愚、卯丁等经济界、艺术界、文化界的专家共同讨论,并重申艺术的跨学科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影像对中国经济生活的观看与记录{-/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著名摄影家、视觉文化评论家鲍昆演讲的主题是《摄影中的中国发展》,这个话题其实是从前不久结束的连州摄影节延续而来的。他企图梳理在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中,摄影担任了怎样的角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鲍昆将影像对中国经济生活的记录分为了三个历史阶段。在他看来,从上世纪中叶到1990年代以前,中国从一个贫穷封闭的社会逐渐转向开放而富裕的社会,中国经济经历了艰苦而宏大的建设时期,此时的摄影是一种以欣喜欢快的、颂歌式的方式来反映经济社会。在这个阶段的摄影中,镜头不但捕捉田园牧歌的风光、激动人心的经济建设,就连工业污染都被当做现代性的浪漫标志而被颂歌式的拍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90年之后,摄影转入了现实主义的观看记录,在这一时期,出口加工型经济成型,经济全面开放,资本市场出现,新生事物大量出现,大量纪实摄影以文献式、无表情地记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配合观点,鲍昆展示了大量属于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珠三角经济区的农民工是这些摄影最常注视的客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00年后摄影对经济生活进入了一种复杂的观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全面提速,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土地资源利用造成环境资源极度紧张,因此对时代的观看显得非常必要,而这种观看,是有意识的、感情复杂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景观必然成为文献”,鲍昆说,“中国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重要也最切肤的景观,摄影基本记录了这个历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论坛的学术主持杨小彦认为,摄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甚至如果没有摄影在现场孜孜不倦的观察,油画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他相信,以摄影为代表的艺术一直在试图观察并主动介入当下的经济生活,“这一过程坚持了批判的道路,摄影在引领着我们思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艺术品市场或为经济晴雨表{-/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演讲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及了艺术品市场对中国经济生活的映射。他认为“千万不要以为,艺术品市场火爆了,说明中国经济更好了;错了,刚好相反”。{-/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什么近年来艺术品包括奢侈品、古董、以及楼市等的高端{-!--keyword---}{-!--/keyword---}消费{-!--keyword---}{-!--/keyword---}市场如此之火,动辄传出天价拍品的新闻?郎咸平说,经济遭遇困难的必然结果,就是艺术品的火爆。艺术品市场等的火爆,就是因为制造业生病了。“我们将制造业中的其他三大非制造环节产品研发、渠道物流、关键零配件拱手让给了欧美,我们就丧失了定价权。丧失定价权加上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导致以制造业为主的{-!--keyword---}{-!--/keyword---}企业家{-!--keyword---}{-!--/keyword---}不想干了。于是从制造业拿出大量资金,跑去炒楼、{-!--keyword---}{-!--/keyword---}炒股{-!--keyword---}{-!--/keyword---}、炒红木家具、炒普洱茶,从而导致泡沫出现。奢侈品、古董、艺术品的火爆也是因为制造业危机。”{-/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