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文物留给社会 捐给国家是万不得已
发布时间:2011-08-24 07:00:45
来源:津报网-城市快报
[评论:2条][点击:233]
{-p align="center"-}
{-img alt="马未都:文物留给社会 捐给国家是万不得已."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21486bf7-2254-41d0-a5f2-3eb390835225.jpg" /-}{-/p-}
{-p-}
相继上演了“十重门”后,故宫被重重郁闷包围。这一曾被数亿人视为“圣地”的国家级博物馆,信誉度已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网友“疑是一直受骗来”。{-/p-}
{-p-}
故宫之外,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也有点烦其“镇馆之宝”长沙窑大执壶被怀疑为赝品虽然鉴定结果还未出来,但这种怀疑正说明了,这家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未能得到全面信任。{-/p-}
{-p-}
昨日,有一则新闻流传很广,标题为《马未都:盗墓的比考古的专业 将把收藏捐给社会》。网友们敬佩马未都的境界之余,也敏锐地注意到马未都是说把收藏捐给“社会”而非“国家”,故宫“失窃门”之后,马未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过“我的博物馆安保措施比故宫严得多”这样的话。{-/p-}
{-p-}
公立博物馆是否已经招致了信任危机?是否会有更多的藏家选择把藏品捐给“社会”?所有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很难不产生这样的疑问。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2331","100","-1",event);"-}李宁{-/span-}{-/p-}
{-p-}
{-strong-} 马未都态度坚定{-/strong-}{-/p-}
{-p-}
被网友广泛关注的马未都的言论源于他日前在无锡举办的一场讲座,在这次讲座中,马未都既没有过多透露收藏“知识”,又按照习惯拒绝在现场帮听众“掌眼”看东西,反而讲起了中国的盗墓行为,并赞其“专业”。马未都调侃说盗贼作为“向导”参与了考古,并称盗墓贼为考古专家“打好了基础”。{-/p-}
{-p-}
马未都对考古的调侃引来笑声一片,同时,他对历史文化的珍爱让人动容。在现场,他说将来有意把自身多年的珍藏还给社会“我不想等着卧床不起、打着吊针的时候,才说还有很多事没办。我要把这些文化的东西留给社会。”这样的一句话被众多网友关注。{-/p-}
{-p-}
一些网友认为,马先生此言背后有很深的用意,留给社会是否代表他对故宫这样的博物馆缺乏信心?将藏品留给社会的具体形式又将是怎样的?昨日,记者数次联系马未都本人及观复博物馆,并未得到关于此言论的更多回应,马先生对其藏品将来的归属一直有着坚定的态度。{-/p-}
{-p-}
{-strong-} 马未都的选择{-/strong-}{-/p-}
{-p-}
这并不是马未都第一次宣称要把藏品捐给社会。{-/p-}
{-p-}
马未都最喜欢的称号不是“收藏家”而是“观复博物馆馆长”。作为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馆长,去年,马未都宣布成立观复{-!--keyword---}{-!--/keyword---}基金{-!--keyword---}{-!--/keyword---}会,并把自己的所有收藏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理事会统一管理。{-/p-}
{-p-}
说到自己当时的心态,马未都表示:“捐文物有点像做手术,很痛苦,我愿意承受这个痛苦,而且我觉得,痛苦是瞬间的,幸福是长久的。”他也曾对媒体说收藏的本质是一件业余爱好,不该被人们作为牟利的手段。他说不留一件给儿子,以免儿子对财富产生错误的概念,误以为收藏是一种轻易获利的行当,并由此轻薄诚实劳动的价值与意义。{-/p-}
{-p-}
马未都此前曾表示之所以不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捐给国家而选择捐给社会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能够保持它和公立博物馆有不同的民办性、私立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捐给国家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步”。而目前中国又没有非常好的基金会,所以他成立了观复基金会,想“通过培养观复文化基金会,建立起良好的运作制度,来接纳我捐赠的这些东西”,进而让博物馆“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而他得到的回报,就是“等我老了,坐在轮椅上远远地看着这个景象,我就看到了自己身后的荣誉,足矣”。{-/p-}
{-p-}
如今,想想故宫的“十重门”,马未都的选择,变得更容易理解。于他而言,把收藏捐给社会,不仅仅是“境界高”,而是在尝试让那些“附着文化的器物”得到最好的保护,发挥最大的作用。{-/p-}
{-p-}
{-strong-} 名家谈收藏观{-/strong-}{-/p-}
{-p-}
张伯驹:{-/p-}
{-p-}
重要的是{-/p-}
{-p-}
宝物永远保存在{-/p-}
{-p-}
我们的国土上{-/p-}
{-p-}
被誉为“天下民间第一收藏家”的张伯驹,却是收藏家中的另类。为了得到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惜卖房卖地。张伯驹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这些东西不一定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重要的是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p-}
{-p-}
吴冠中:{-/p-}
{-p-}
我的作品{-/p-}
{-p-}
属于世界人民{-/p-}
{-p-}
2008年9月,吴冠中把自己113幅画作正式捐赠给了新加坡,其中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2幅书法,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本世纪初,此举引发了吴冠中是否爱国的争议。对此,吴冠中回应说:“我常跟我的孩子们讲,我的画不是个人遗产,钱、房子你们可以分掉,但是作品我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我的作品属于世界人民,不管哪个国家,他们诚心诚意要并能展示出来,都可以给。”{-/p-}
{-p-}
链接{-/p-}
{-p-}
博物馆的藏品从何而来{-/p-}
{-p-}
私人收藏家大多不喜把自己的藏品展示于世人,所以博物馆就成了公众观赏藏品的主要场所。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主要依靠考古移交和社会捐赠以及社会征集等渠道。据业内人士介绍,其中考古移交本应是最主要渠道,但由于“某些原因”,目前此路不畅,所以藏品征集目前发挥着主力作用。{-/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