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
发布时间:2011-06-29 09:00:21
来源:
[评论:2条][点击:206]
{-p align="center"-}
{-img alt="非遗保护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c5d7e8c0-aa3d-4d43-b0a1-ca09626c23d7.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5月29日至6月11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SNDA.OQ","200","-1",event);"-}盛大{-/span-}举行。近日,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接受《收藏投资导刊》采访,详细介绍了四川省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路和诸多创新举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郑晓幸说,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立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物保护法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四川成都抓住了一次机遇。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时,四川抢占先机,于2007年举办了第一届成都国际非遗节;汶川地震后的2009年,为了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显示灾后重建的精神力量,成都举办了第二届国际非遗节,这是成都的第二次机遇。这两届国际非遗节彰显了中国政府,包括四川省市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心、责任和能力,社会反响强烈。2009年8月底,国家文化部正式复函,同意非遗节落户四川成都,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国际非遗节是永久落户四川后的首次举办。{-/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成都建立非遗博览园,将其作为举办国际非遗节的永久性场馆。郑晓幸说:“我们的方向是将国际非遗博览园打造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示范园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商品化和市场化。用几年的时间,围绕文化旅游,打造一个新的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作为四川乃至全国重大的文化节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展示展销的新平台,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数字信息的中心。让遍布全国的非遗传承人围绕着具体项目聚集到这里,然后回到原地发展,再将作品拿回到园区展示。让传承人在这里常住,使技术培训、生产性保护、展示、展演、展销和文化旅游融为一体。使园区成为四川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和四川新兴文化业态的孵化园区,带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培育成战略型支柱产业。”{-/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郑晓幸同时介绍说,四川省政府非常重视“金沙遗址”这种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了金沙博物馆,使金沙遗址成为四川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带动了周边整个产业发展,形成了庞大的“金沙效应”,初步显现出文化和文物保护所带来的乘数效益。{-/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要将成都打造成中国民办博物馆之都,由于有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些年,成都的文博事业,围绕几个主题型博物馆,包括金沙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四川博物馆,以及高校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形成了完整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带动了成都文化市场、艺术市场、文物市场的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西部文物艺术品市场最活跃的地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郑晓幸认为,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文化觉醒双重作用的结果。文化厅作为政府主管文化的职能部门,理所应当地要承担起发展文化艺术的责任,形成以政府牵头,汇集专业力量,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的总体格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艺术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及四川省政府对艺术事业的推动,郑晓幸表示他们主要从4方面入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一是{-/strong-} 建设理论研究高地,汇集一流专家学者,创新组织和管理方式,着力打造艺术理论研究基地,开展积极健康的艺术评论和艺术批评,引领艺术发展方向,通过代表性作品权威阐释打造四川艺术窗口;{-/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二是{-/strong-} 遵循艺术特征和规律,搭建展览论坛平台,以全新视野创意策划,推出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展、学术展、人物展和文献展,系统组织各类主题论坛,建设高端推广平台,提升“巴蜀画派”和“文艺川军”的影响力。四川省政府实施了巴蜀画派打造工程,成功举办了中国山水画学术邀请展暨中国山水文化高峰论坛、四川依然美丽——全省美术展、戴卫书画艺术北京展、成都画院建院30周年晋京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三是{-/strong-} 整合传播营销渠道,精心组织和专业运营,针对重大艺术项目、艺术活动和时间节点等,建设艺术媒体支撑体系,集中进行信息发布,深度新闻挖掘,系统跟踪报道,形成多渠道、多媒体、广覆盖的艺术传播局面;{-/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四是{-/strong-} 建立学术发展谱系,运用艺术史观,突出编年特征,系统收集和整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素材,编辑艺术年鉴和分类年度报告,建设艺术文献库和艺术史资源数据库,建立完整的巴蜀艺术谱系,提高四川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