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怀杰:分享“咔嚓”声的徕卡情结
发布时间:2012-04-11 08:00:18
来源:
[评论:2条][点击:132]
{-p-}
承托一个品牌的兴衰有时候在于我们的需求,而保护一个品牌的尊严有时候在于我们偏执的热爱。收藏的最大魅力就是时间所赋予的凝重感与升值空间广阔性的汇聚。“徕卡”之于“摄影”的仪式感与庄重感使其成为收藏经典!{-/p-}
{-p-}
“摄影”只有170多年的历史,并不算久远。相机是时空的见证者、是实事求是的描述者,它有作证权也有沉默权。最有还原真相能力的徕卡凭借品质的可靠性与制作工艺的精湛性,能高贵地不需要为了“市场”而大众化。{-/p-}
{-p-}
在收藏家惠怀杰的眼里,即使是按下快门发出的“咔嚓”声也是徕卡令人迷恋的细节。{-/p-}
{-p-}
徕卡于他而言,不仅仅是收藏品更是用来拍摄、用来和同好者沟通甚至拆开研究的分享者。“必须使用,徕卡才有意义。”{-/p-}
{-p-}
这份徕卡情结,惠怀杰自少年时就开始。上个世纪70年代,惠怀杰在大{-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NWE.N","200","-1",event);"-}西北{-/span-}延安的一家工厂里上班,业余时间会去县里的文化馆借一台相机拍拍照,在家里用两个脸盆冲洗照片。那是一段常常被怀念的无忧岁月,徕卡相机不过是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因为当时徕卡在中国并不常见,省里面的大报也许有那么一两台。{-/p-}
{-p-}
如今,惠怀杰家中收藏的徕卡相机已经超过一百台。在他北京工作室的二层,用一整面墙的柜子陈列着他近三十年的收藏,如同一个徕卡相机的小型博物馆,各种年代不同型号和材质,年代最久远的产自1935年。这位直爽好客的西{-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600860", "1", "-1",event);"-}北人{-/span-}家里从不缺少客人,他的工作室里也有各种让人流连的有趣收藏,电影放映机、茶壶、剪纸、农民画,甚至还有舒适的沙发和最专业的咖啡机,但让所有到访者最惊叹艳羡的,还是这一柜子的徕卡相机。{-/p-}
{-p-}
{-strong-}第一代徕卡收藏家{-/strong-}{-/p-}
{-p-}
借着1981年一次去香港的机会,惠怀杰购入了他人生的第一部徕卡—即使是二手货,也令当时的他兴奋不已。那部M3型二手徕卡相机成了惠怀杰的“爱之初体验”,感觉就像在长久的等待后终于和心仪的姑娘牵手,从此勇往直前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徕卡相机的收藏之路。而那时,惠怀杰身边的人都一窝蜂地购买日本出品的尼康或者{-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CAJ.N","200","-1",event);"-}佳能{-/span-}的单反相机。那也是日本工业制造风光无限的年代,日本出产的电子产品、汽车风靡全球。把老牌的德国工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徕卡相机也未能幸免,当时的财务问题频频逼近破产的悬崖边沿。{-/p-}
{-p-}
照相机有一个朴素的哲理:精纯本质为个体创造力的基础。德国人追求的 “德国品质”使质量文化发挥到极致。这也是徕卡相机经得起相机市场一次又一次更新换代的洗礼却依旧屹立不倒、尽情发挥摄影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徕卡”爱好者们忠心耿耿地信奉、追捧,也使其收藏价值屡屡攀升的原因。{-/p-}
{-p-}
1913年徕卡生产了全世界第一台35mm胶片相机,它是二战时战地记者们最可信赖的利器,经典历史瞬间《诺曼底登陆》和《胜利之吻》都是出自徕卡,还有那张最著名的格瓦拉头像。徕卡M6型相机被视为光学相机的顶峰之作,在零下25度到零上60度都能自如工作。每一台徕卡相机都独一无二—每一台徕卡相机自从出厂之日起就拥有独立编号,如果是编号后面带有k字母的军用相机,那更会令全世界收藏者趋之若鹜。在惠怀杰工作室里,有一本关于徕卡相机的英文资料,上面详细记载了徕卡相机在每个年份的生产数量。以M4-2为例,这款相机在1978年仅生产了2100台,而总共的生产量也不过{-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16100","100","-1",event);"-}16100{-/span-}台。而很多年份,某些型号的徕卡相机生产不过几百台。所以对于收藏者来说,与心仪的徕卡相机相遇已属难得,一时的犹豫也许就是永远地错过。{-/p-}
{-p-}
当后来徕卡热刮到中国时,惠怀杰比大多数的中国徕卡收藏者早出发近二十年,他也因此捡到了很多“便宜”,有的相机甚至花个几百块人民币就到手了。虽然惠怀杰没有想过要用徕卡相机的升值来获得财富,一部接一部地买也都是出于热爱,但它们中间的确有很多已经价值不菲,而且每一年都在升值。当年出厂价不过几百{-!--keyword---}{-!--/keyword---}美元{-!--keyword---}{-!--/keyword---}的徕卡相机如今动辄破万。不久前,与惠怀杰收藏相机编号很接近的一台古董型徕卡相机,在欧洲拍卖会上卖出了天价。而徕卡相机最新的拍卖记录是,一台1923年生产的徕卡相机在去年成交时价格达190万美元。{-/p-}
{-p-}
{-strong-}是异类更是珍品{-/strong-}{-/p-}
{-p-}
在这个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当唯恐被市场甩下的同行们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时候,徕卡相机的确像是一个异类,它几乎是在固守传统中逆势生存。惠怀杰收藏的徕卡相机来自不同年代,有的甚至相差半个世纪,但它们的外形改变极小。徕卡相机的设计的确具有前瞻性,近乎于1:0.618{-!--keyword---}{-!--/keyword---}黄金{-!--keyword---}{-!--/keyword---}比例的机身,没有冗件的极简设计。德系产品以品质见长,徕卡相机算是最能代表德国的品牌之一。即使是在财务极其艰难的年代,徕卡相机仍在专注于打造精品,也许正因如此,在专业摄影师那里,徕卡相机总是被推崇备至。徕卡即使推出新款也很少屈就于{-!--keyword---}{-!--/keyword---}消费{-!--keyword---}{-!--/keyword---}者的各种需求而调整产品,完全与现在的“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品牌发展的硬道理背道而驰。放眼全球,凡是尊贵的品牌,都遵循着自己的传统—品牌的自信不是随便说说的。事实证明新型号好用了但就是不如老的值钱。{-/p-}
{-p-}
放眼全球,徕卡相机成为昂贵的收藏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惠怀杰曾到欧洲参加过六七次徕卡拍卖会,但从未出手,因为成交价常常高出底价数倍变得高不可攀。而进入{-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600700", "1", "-1",event);"-}数码{-/span-}时代的徕卡相机则售价翻番,开始走奢侈品路线。而中国正是其第一大目标国,在北京、上海都有了徕卡的专卖店,徕卡相机还在新中国建国{-!--keyword---}{-!--/keyword---}60周年{-!--keyword---}{-!--/keyword---}推出了特别纪念版。{-/p-}
{-p-}
而徕卡相机之于德国人,也许是不计成本收购徕卡相机的中国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就像香奈尔和爱马仕之于法国人一样,当法国女孩系着爱马仕丝巾走在巴黎街头时,她的丝巾也许是她的祖母曾经戴过的,而她挎着的香奈儿2.55香包,也许是她的母亲留给她的。与很多在巴黎老佛爷排长队一次买十条爱马仕丝巾的中国人不同,它们被购买不应仅仅只是因为昂贵。而一台二手的老式徕卡相机,很可能已经在某个欧洲人家的柜子里尘封已久,在祖父过世之后,孙辈们在翻箱倒柜时发现了这台古董,它已经落满尘土,价格却翻了几百上千倍。这也许就是品牌所背负的文化和历史吧。{-/p-}
{-p-}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