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镜头下的西藏农民
发布时间:2011-08-05 02:00:38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评论:2条][点击:314]
{-p align="center"-}
{-img alt="吕楠镜头下的西藏农民"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5ec9c85e-91db-4fc6-9ffe-d7a65b6408fa.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从3500多个胶卷、126000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纯净的黑白照片,组成了吕楠最近完成的一部作品《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部作品以季节为顺序,从春播到秋收,从温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几乎包含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幅幅“影像版”的古典主义绘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了拍摄西藏题材,吕楠在西藏待了7年,拿出来的作品精练到仅109幅,张{-!--keyword---}{-!--/keyword---}张平{-!--keyword---}{-!--/keyword---}静——平静得令人震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一次,吕楠从西藏回来,拎了两旅行包胶卷,这些胶卷日后只能出产有数的几张精品,即使是难得一见的美景,只要不是本次所需,也一概略去不要。他像苦行僧一般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坚信“好东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与这册“忘我”的摄影集相比,多数人的作品都有一个隐身或不隐身的自己等待推出,但捧读吕楠,人们看到的却是他与镜头下所有人、事、物的恬然一体。那些山,那些牛,那些捻线、打茶的人,那些瞬间成就的永恒……摄影家藏身在这些之后,潜心融入,然后消失成现场的一部分。若用焦距、光圈、影调等生硬的技术词儿去套他,会让人觉得亵渎。尽管吕楠的镜头几乎自然到大象无形,好像“天意”在把着他的手按动快门,完全可以接受任何行家的挑剔。{-/p-}
{-p style="text-indent: 2em"-}
7年中,吕楠拒绝拍摄所谓典型的、流行的景色与人物,几乎每年,他都有至少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西藏,最多的一次,他在西藏连续工作达9个月之久。完整的秋收,吕楠前后拍了4次,春播拍了两次。他靠地图选择拍摄地,用比例尺来计算能够步行走到的村子,几乎每天下午,这位自称“没有信仰只有信念”的摄影师都冒着沙尘暴,往返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村庄和驻地。拍摄之余,每天还要花数小时研读柏拉图、歌德,并且听他喜欢的巴赫。{-/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正是这些几乎被“当代”遗忘的“大作”成了吕楠在西藏的精神动力,他说,是歌德是巴赫支撑着他在西藏的生活和工作,并给他以巨大的营养,使他一直保持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把相机放在手边,藏人在吕楠面前走来走去,做自己的事情,他们互不打扰。从吕楠安宁从容的照片来看,他离藏人很近,藏人在他的镜头里平静得似乎没有摄影者的存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西藏人口的85%是农民。这些农民中的大部分在生活方式上与他们的祖辈没有本质的区别。{-/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农民犁地用牛马,收割用镰刀,扬麦靠自然风。在这些没有机器的劳动中,听到的是赶牲口的吆喝声,收割中女人们的歌声,收割后人们高声感谢神赐予收成的感恩声和脱粒的哗哗声。此外,一切便沉浸在自然界的宁静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农民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像辣椒这类便宜的调味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属于奢侈品。日常所需的衣服、被子和鞋大多自己制作。男人负责缝纫,女人负责纺织。人们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西藏农民的信仰没有固定的仪式。他们的信仰大多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和与神灵的关系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农村,不仅野鸭、鹤这类受人喜爱的动物受到保护,就连被称为害虫的小生物也受到尊重。农民不使用农药,即使农药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他们也拒绝使用。原因很简单,农药会把虫子杀死。在这里,生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西藏的日子打动着这位通过镜头而工作的人,一次,在一个村子里,吕楠看到所有的猫都骨瘦如柴,走起路来都摇摇晃晃。步入一户人家,这家的瘦猫正叼着一只老鼠,哎呀,终于吃到东西了。没想到的是,主人却猫口救鼠,并放了它,猫还要穷追不舍,被主人一下挡住,让老鼠彻底跑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吕楠在一边慨叹:这种对生命的慈悲和一视同仁,既来自宗教,也来自西藏农民互相之间,以及与自然动植物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深深打动了他的镜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年四季的场景和情绪,藏人发生在山野和雪水之间的日常的琐碎、散漫与温暖就这样被一个来自异乡的摄影者缓慢记录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拍摄西藏的农民时,吕楠说:“西藏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不受任何诱惑、从容不迫生活着的人群。很多人认为藏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我一开始拍就没把他们当作一个特殊的民族。因此,这7年,我并不是在拍‘西藏的农民’,我是在拍‘人的生活’——我们当初曾经也经历过的、但在大多数地方已经消失的人类健康的质朴的生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个镜头可能要拍掉几个胶卷,而且所有的照片都不剪裁,《四季》把普通变成了不普通,把日常生活变成了“经典”。{-/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把镜头对准质朴的生活{-/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1989~1990年,拍摄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1992~1996年,拍摄中国乡村的天主教。1996年至2004年,吕楠多次独自深入西藏高原,混迹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民村落,拍摄完成了《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2006年开始拍摄缅甸金三角。{-/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吕楠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摄影家,他是另类的,也是人文的;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早期的摄影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经典的“行为艺术”的图片之一。他还是最早被著名的美国“马格南图片社”关注的中国摄影师。就这样一位被美国《光圈》杂志称为“摄影大师”的人,却几乎不参加官方的摄影展,更拒绝别人为他拍照。摄影策展人那日松这样形容他:“他就像一个影像的布道者,一个神奇的传说,但却来无影去无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自1989年以来,吕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三个系列作品,不光在摄影圈,也在普通读者中引起了“震惊”。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评论说: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正如吕楠自己所说:“摄影师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影像要在一瞬间形成,但不意味着摄影师总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心灵的思考是必然性,不是偶然性。我是要关心人们根本、持久和本质的东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吕楠善用自己的孤独。从吕楠的安宁从容的照片来看,他离藏人很近——我说的近不是镜头逼近的那种近,而是藏人在他的镜头里平静地似乎没有摄影者的存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从3500多个胶卷、126000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黑白照片。作品以一年四季为顺序,从春播到秋收,从盛夏到严冬,几乎囊括了西藏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年四季的场景和情绪,藏人发生在山野和雪水之间的日常的琐碎、散漫与温暖就这样被一个来自异乡的摄影者缓慢记录着。(王文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质量新闻网){-/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