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俭:追求书法艺术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1-06-29 10:00:37
来源:
[评论:2条][点击:197]
{-p align="center"-}
{-img alt="黄俊俭:追求书法艺术的价值"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5311e609-5957-4f0c-8442-ff0c4270f6fb.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军旅书家访谈录》{-/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黄俊俭的新著《军旅书家访谈录》,是继他的《书法访谈录》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收录了他与军旅书家李铎、申万胜、孔见、李翔、王德太、张坤山、杨明臣、苗培红、刘洪彪、李尚才、张继、龙开胜、吴正前、张维忠、高正石、刘广迎、赵山亭、丘仕坤、谢少承的对话。就笔者视线所及,本书是第一部有关军旅书家访谈的书籍。{-/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作为书法导报的副总编辑,黄俊俭对书法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自从我进入书法导报社工作以来,我大都是在书法稿件的编辑、书法活动的采访中打转,尽管也不时关注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偶尔也涉足古代书家的专题研究,有时也忍不住对当代书坛出现的一些现象发一些议论,但总觉得对当代书家,特别是军旅书家的关注不够。”其实,在我与黄俊俭的交谈中,分明感到他对当代书坛、当代书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每次都能从他鞭辟入里的谈话中获益良多。他常说,一位真正的书法工作者不仅要追寻问题,而且他所追寻的问题本身又必须具有某种意义。也许,《军旅书家访谈录》一书就是他追寻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本书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他以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的角色,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悠游其中。他在内容的设计上能够换位思考,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除了对军旅书家的访谈之外,还收录了每位军旅书家的书法作品以及书家的老照片,这样做,使读者能够对书中的每一位军旅书家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和了解。黄俊俭说:“这19位军旅书家以亲身的书法实践,宽广的学术视野,揭示了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一般规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喜欢读黄俊俭的文章和书,他的文章客观、实在。知识分子的隐隐清高与烟火人间的市井格调在他的文章里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文字感觉,精致、流畅、犀利、优美、细腻。这或许与他的处世风格及他的教师生涯有关,自从他转行进入书法导报社之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军旅书家访谈录》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访谈题目精彩,受访者的作答也独具特色。比如:李铎先生在几十年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总结了“兴趣、勤奋、悟性、路径”8个字,认为每个人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这8个字。王德太先生认为,古代的经典法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下功夫去吸收,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不能抛开传统,一味地去“创造”。张继先生把当代书坛隶书创作的风格趋向概括为四点,即抒情性、趣味性、多样性、兼容性。谢少承先生谈到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一件书法作品就如一幢建筑,结构、章法是楼的框架结构,笔法是建筑材料和内外的装饰,这三者不可或缺,否则不能称其为完美。尤其是笔法,其质不达标,再好的结构设计,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豆腐渣工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军旅书家访谈录》兼有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我几乎是一口气不歇,用一整天时间废寝忘食地读完它。该书表面上是关于书法的对话,实质上是黄俊俭与这19位军旅书家心与心的交流,借此探寻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的路径,追求书法艺术的价值。如果各位同道也能静心阅读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文化报){-/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