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屺瞻:艺术被年龄掩盖(图)
发布时间:2011-06-02 11:00:32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54]
{-p align="center"-}
{-img alt="朱屺瞻:艺术被年龄掩盖(图)"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84ebbcd3-34bb-466e-8454-f0fa6eccae23.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钟馗读书图》{-/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朱屺瞻:艺术被年龄掩盖(图)"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b965b11a-0f17-406e-9c27-da448986c863.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朱屺瞻作品《松排山面千重翠》{-/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屺瞻(1892年~1996年):著名国画大师,太仓人。曾留学日本学画,早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与黄宾虹、潘玉良、潘天寿、徐悲鸿、齐白石等交往甚密。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历任上海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顾问、文化部中国画研究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艺术系名誉教授等。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朱屺瞻百岁画集》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05岁还在开画展的奇迹画家朱屺瞻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本报专访其家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5月27日,是朱屺瞻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人瑞画家”,上海市政协、上海市委宣传部、虹口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大道存真纪念朱屺瞻先生120周年诞辰”活动。此次展览呈现了朱老各时期的105件代表作及生平照片、影像等珍贵历史资料。著名书画鉴定家尹光华指出,朱屺瞻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出的贡献及其艺术价值至今仍未被充分认识,“近年来,书画市场火爆,而朱屺瞻的作品行情却没有大的变化,人们似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高龄上,忘了去探究他的艺术成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文、图/本报驻上海记者 巩一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与大师相交{-/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与徐悲鸿同创默社画会{-/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17年的夏天,26岁的朱屺瞻赴日本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画,师从藤岛武二,这也令他首次接触到了梵高、塞尚、马蒂斯等后期印象派的作品,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为他后来的探索提供了大量理论基础。1931年,朱屺瞻受聘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与校董,此后数年中他又先后参加了白社画会,并与徐悲鸿、汪亚尘共同发起组织默社画会,为近代中国美术教育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而其主持的艺苑绘画研究所也受到了当时教育界人士的一致称赞。{-/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齐白石晚年的知音{-/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而在此次展览中的这本梅花册页里则记录了朱屺瞻与画坛友人们的情谊,其中他与齐白石的交往,更是被传为美谈。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朱屺瞻便开始请齐白石治印,前后达到六十余方。据《朱屺瞻年谱》的作者尹光华介绍,到了很后期,齐白石才知道,经常请他刻章的人是上海的一个姓朱的先生,于是在齐白石的脑海里就觉得南方有一位知音。到了后来,齐白石凡是刻完要寄到南方去的印章,他必定是亲自去钉装印章的木盒,到了晚年时期,他还是这样去做,可看出他与朱屺瞻的情谊之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富二代”画家{-/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892年朱屺瞻出生在浏河,一个世代经营酱园生意的家庭,幼年丧母的他体弱多病,因此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习字,正是在童塾师的影响下,朱屺瞻第一次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走上了一生的艺术之路。朱老的夫人陈瑞君女士笑言:“他们家是资本家,有很多家产的,也就是现在的"富二代",所以其实他不应该去画画的,应该去继承家产的。但是他不愿意,就只喜欢画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7岁时,朱屺瞻来到上海实业学校求学,并得到时任校监的表叔、著名国学家唐文治的教诲,唐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学子的绘画技艺,但也看出了他心中如旋风过竹林般的杂乱无序,唐大师告诫朱屺瞻:“习字作画,点画皆须着力,切忌浮滑。”而这番鼓励也让朱屺瞻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慢慢体会、揣摩。美术评论家丁羲元说:“我看朱屺老画画,甚至于到了100岁,拿笔都是很稳的,大写意画的悬腕,这些都是从小练出来的功夫。”{-/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画展奇迹{-/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朱屺瞻家中的经济每况愈下,但六十多岁的他心中始终想着的是绘画。朱老夫人陈瑞君女士说:“他就是那种只要能画画,对身外之物都毫不在意的人。”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有一毛钱的豆腐过一天,“他也照样一餐豆腐拌饭吃,从来没有觉得吃不下这些东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56年,朱屺瞻被陈毅市长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不久后,又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每月有了工资收入,创作条件大为改善,他也从此全力投身于传统艺术的创作之中,同时也从中西并重的艺术道路,转向国画创作。通过多年的积累,朱屺瞻渐渐领悟了“师造化”的真谛,艺术上要独立创新,就必须到大自然中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于是在之后的20余年间,朱屺瞻带着画夹四处写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他花费了三年时间临摹历代名画,从风格、环境、源流等方面温故而知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81年,90岁高龄的朱屺瞻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北京举办了个人画展,激起巨大反响。上海美协副主席张培成回忆当时看画展的感受:“一下都把我们震住了,墨用到这么焦、这么黑,但还是这么滋润,山水的气势和分量油然而生。”随后,朱屺瞻以五年一次的频率又相继推出了95岁、100岁和105岁画展,每次都以全新的作品面世,创造了美术史上的奇迹。{-/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对话朱屺瞻幼子朱人和:{-/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临终前他还在作画”{-/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广州日报:您的父亲觉得自己在艺术上有没有什么遗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人和:他说自己在中西画法上面还是结合得不太好,还可以做得好一点。在图章印刻方面,他最欣赏的是齐白石,在画画方面,他最喜欢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他自己收藏了不少石涛的作品,后来都给了美术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广州日报:据说朱老临终前也都还在作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人和:那时,他只能斜靠坐在椅子上,前面放一块小木板,他就用硬本的册页纸画速写、素描,山水画什么的。最后还画了好多张枇杷,不知道为什么他那么喜欢画枇杷。给他一支笔让他画画,他就觉得好高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广州日报:在你们的心目中,父亲是怎样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人和:他是蛮好玩的一个人,经常会带我们小孩出去吃东西,喝咖啡,吃冰激凌。家里的事情他不懂,但是对于上馆子吃饭是很在行的。他很爱吃肉,尤其是肥肉,红烧肉什么的。我们那时候小,觉得他不管我们很好,每次拿学生手册回去,都是找爸爸签字,因为即使拿个三分(五分满分),他也完全不在意,不会教训我们。{-/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广州日报:您觉得您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朱人和:我从小,他就跟我说,“你要画画的话,就画你自己想画的,别的都不要管。”{-/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