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辨别“锔瓷”
发布时间:2012-03-24 08:00:34
来源:
[评论:2条][点击:302]
{-p align="center"-}
{-img alt="学会辨别“锔瓷”"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d3f9c4c1-fd57-42ab-92a4-b433aa553305.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t="学会辨别“锔瓷”"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2bed0a84-7cda-4eca-9d81-edb2a4ce8858.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明永乐青花荔枝绶鸟图{-!--keyword---}{-!--/keyword---}大盘{-!--keyword---}{-!--/keyword---}{-/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斐翔{-/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香港苏富比今年春拍中,一件明永乐青花荔枝绶鸟图大盘引人注目,其体型之大在同朝瓷器中罕见。到上海预展时,一些细心的收藏者发现其背后却打满了锔钉,这样的瓷器还要估价5000万至8000万港元?虽然在传统收藏理念中,瓷器一毛就没有价值,何况打过锔钉。但事实上,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看,打过锔钉的“锔瓷”却越来越受到追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锔瓷”也是技术活{-/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打孔的师傅手要拿的很稳、很准,绝对不能打穿;其二是孔要非常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其三是“锔子”的大小要计算很准确,否则,做好后盘子会漏水。当然,工具也要精良。“锔瓷”拍卖首次引起市场关注,是在2007年,有一件钉了一圈接痕锔钉的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在北京以209万元成交。这只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锔钉,对于为什么要钉一圈,市场还是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是曾破损过。但也有的专家解释,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难以制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这种巨缸都是烧制成两部分,然后锔接起来的。康熙年间后,随着瓷器技术发展,这种巨缸的锔钉打到了缸内,但明代都是在缸体外。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让市场首次看到了“锔瓷”有了这么大的价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防止新瓷老锔{-/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早在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蝗绊茶欧记》记载,中国南宋时龙泉窑一个精美的碗被传到日本,一直被当做国宝收藏。到了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此碗被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收藏,将军喜欢它,但因不小心碗底还是出了冲。于是将军派使者带着碗来中国,恳请大明皇帝依照原样再赐一只,但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原件的釉色,只好命工匠将冲锔住,又带回日本。明代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于瓷器的修补的手艺有着这样的记载: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同时期的锔钉都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所用铁锔子,体形粗大宽厚,很易锈蚀。清代改用铜质锔钉、体形比较小巧。使用锔钉锔过的残器伤况十分明显,但牢固耐用。民国以后有的锔钉被拔掉,以漆填补锔孔。虽然近年来瓷器修补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修补剂容易造成胎体釉面污损,所以现在还是有不少人比较推崇当年的锯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也出现了新瓷老锔的造假方法。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皿,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钉是明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才发现是仿制者的一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扣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以前的,便上了当。从这个角度来说,关注“锔瓷”也要讲究流传有序。{-/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