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发布时间:2012-09-10 12:00:36
来源:东方早报
[评论:2条][点击:228]
{-p style="text-indent: 2em"-}
除了贝雷帽、络腮胡、雪茄烟和文化符号,我们所知道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还有什么?当然还有摄影。切·格瓦拉拍摄的自己,并不都在展示一张内涵丰富的脸,如他的一张自拍,拍的不是脸,而是脚,或许他是想以特别的拍摄方式来传达出他是一个喜欢冒险和大胆的人,和别人不一样。{-/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b7969a94-9418-41b3-a458-1d55988a6bcd.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封面用图:切·格瓦拉生前手持照相机的照片。{-/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bcff6989-8fd3-4daa-8031-9dc93d9db1cb.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切·格瓦拉自拍像{-/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82f5010e-dded-413c-b5f8-507c63c8a406.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15a2459b-d056-49b5-bdbb-9b7ce77d280f.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切·格瓦拉:萨帕塔的马坦萨斯沼泽(古巴,1959){-/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53dbcb16-b1eb-4ed2-8d1f-b25bd80969ae.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切·格瓦拉:工业发展(古巴,1961){-/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作为摄影家的切·格瓦拉"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f2af903f-60cf-4960-b8fd-80b641724908.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切·格瓦拉:奇琴伊察的战士庙宇(墨西哥,1955){-/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本专题图片由切·格瓦拉研究中心/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提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除了贝雷帽、络腮胡和雪茄烟,除了革命领袖与文化符号,我们所知道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还有什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摄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遇害时,这位拉美革命领导者身上被搜出的是12卷胶卷。此前两个多月,政府军发现他的基地时,找到的除了药品和生活用品外,还有拍摄的胶卷——这些照片冲印出来后,甚至登上了{-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IDSA.OQ","200","-1",event);"-}美国{-/span-}《生活》杂志。{-/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许多切·格瓦拉的照片中,他胸前挂着相机。这个“世界上最知名照片”的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持相机的人:接受被拍摄,也主动从镜头中观看世界、理解自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9月8日到10月5日,238幅切·格瓦拉的摄影作品将在北京三影堂艺术中心展出。这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摄影家格瓦拉”巡展,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首展。“希望这些影像能作为切·格瓦拉的自传呈现:通过他不同时期、地点的摄影作品来再现他的生活。”切·格瓦拉之子、切·格瓦拉研究中心负责人卡米洛·格瓦拉(Camilo Guevara)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介绍。{-/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作为艺术家的格瓦拉 {-/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一起拍照吧!”{-/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展览播放的纪录片中,刚得到一台带定时拍摄功能的相机的切·格瓦拉,被描述成高兴得孩子似的。他置放相机,开启定时,有时候自拍,有时候到处拉周围的人合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给妻儿们拍了很多照片。1965年切·格瓦拉离开古巴时,卡米洛只有三岁。对父亲的直观印象,他只能通过那几张合影以及父亲拍摄的他来获得。这次展出也包括这类日常生活照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走的时候切·格瓦拉没有带走他的手提箱:作为一个文艺青年,里头装着他珍藏多年的照片、日记和纪念品。20多年后,他的遗孀阿莱达·马奇(Aleida March)邀请古巴艺术家杜墨埃斯(Lesbia Vent Dumois)评估这些留下来的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1990年代开始的切·格瓦拉摄影作品展因此拉开帷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多年来,“摄影家格瓦拉”巡展遍及古巴、西班牙、墨西哥、法国等13个国家16个地区。此次在中国的亚洲首展将展出238幅照片,以及5部由切·格瓦拉研究中心制作的纪录片。“希望大家能在那个符号化的切·格瓦拉之外,了解他在摄影上的成就,完整展现切·格瓦拉的各个方面,让大家了解作为艺术家、作家的,并且充满激情的切·格瓦拉。”策展人姬莲(Jillian Schulz)介绍。{-/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巡展的照片都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原始底片制作,自第一次展览沿用至今。多数为黑白照片,少量彩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五部纪录短片基本还原了切·格瓦拉短短39年的人生,也为理解其作品提供了时代背景。不仅包括与格瓦拉共同生活过、目睹过他的摄影热情的人们对其生平的回忆,还有各领域的艺术家们对其摄影成就的评价。一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的阿莱达·马奇也亲自出镜介绍她所了解的切·格瓦拉与其摄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出生在阿根廷的富裕中产家庭,原名为埃内斯托·格瓦拉的孩子从小有一架玩具相机培养摄影爱好。青年时期,他供职于墨西哥Agencia Latina通讯社,1955年第二届泛美运动会时,格瓦拉担任摄影记者。“作为一个记者,当时他的摄影风格还是新闻摄影,方式很直接,照片具有纪实色彩,真实记录当时正在发生的事实。”姬莲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世纪50年代初,20出头患有哮喘的医科博士格瓦拉早已骑摩托环游拉美,一路尽观民生疾苦,途经秘鲁的一个麻风病村还留下当了几个月义工。他在这一时期的日记最后以《摩托日记》为名出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而此次展览,也有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可相映照。“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艺术家,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看、理解世界。”姬莲评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身为拉美革命的重要政治人物,切·格瓦拉的摄影中,却甚少有直接的革命场面,兴趣点似乎更在于风景街景、历史古建、文化遗址、工业基地、日常生活、人像与自拍。上世纪50年代末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的足迹更踏遍欧亚非洲,在1960年秋,他还访问了中国。在姬莲看来,这一时期的切·格瓦拉的摄影方式已有所变化:“随着他艺术观念的成熟,开始通过摄影来做一些实验,比如六十年代的作品,相比以前更抽象、更具概念性。不再直接拍摄周围的东西,而是开始通过摄影来讲一个故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展览中,不仅可以看到切·格瓦拉如何理解生活与艺术,也可看出他如何看待自己。1960年,正在扫墓的切·格瓦拉被《解放报》记者阿尔伯特·{-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EK.N","200","-1",event);"-}柯达{-/span-}的徕卡镜头摄下。过身多年,人们熟悉的切·格瓦拉因这张照片而定格在32岁,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各种复制品上全球旅行。但其实,切·格瓦拉拍摄的自己,并不都在展示一张内涵丰富的脸。如姬莲印象深刻的一张自拍,拍的不是脸,而是脚:“他想以特别的拍摄方式,来传达出他是一个喜欢冒险和大胆的人,和别人不一样。”{-/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