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形势严峻 国务院发文规范
发布时间:2012-12-27 07:0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2条][点击:166]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近来的经济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形势越发严峻。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不得擅自拆除、迁移不可移动文物,已拆除的不得擅自复建,还要求文物景区合理控制游客承载量。有网友表示,关键还是要好好落实,严厉执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直以来,文物保护和商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困扰着每家文保单位。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文物似乎被看得无关紧要。过度开发,游客超载,在文化旅游越发火热的今天,文物安全形势越发严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1年5月,故宫的建福宫被曝“建成富豪会所”,入会费100万元,引发外界广泛关注。故宫方面回应称,是故宫的下属公司行为,未经故宫批准。今年3月,故宫新任院长单霁翔对媒体承诺,建福宫花园已完全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不会出现成为顶级私人会所的情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然而,关于文保单位变会所的新闻还是屡见报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要建私人会馆,川军抗日将领李根固旧居将被改建成“雪茄会所”……有评论称,这其中蕴含的粗暴逻辑是“文化不如商业化”,需要从根底上理清对文化和发展的认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文物保护不规范行为,《意见》强调,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不得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或交由企业管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严禁各地擅自拆除文物 已毁坏的不得擅自复建{-/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GDP跑步发展的今天,不可移动文物成为某些商业项目负责人的“眼中钉”。他们不惜违法违规,频频上演“先斩后奏”,多少历史珍贵记忆就此消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前段时间,梁林故居遭遇维修性拆除,上海百年历史沈宅被拆一半,长沙最后一座保护完整苏州会馆被拆,哈尔滨日军侵华遗址面临强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命运牵动着外界的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调查显示,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是毁于各类建设活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还有,一边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大肆拆除,一边是不伦不类的古城、仿古街道拔地而起。有报道称,全国30个城市已经或即将加入古城重建风潮。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斥资复建古城或者异地迁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反倒可能让难以再生的文物资源遭受“保护性破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26日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应尽可能原址保护,不得擅自拆除、迁移;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得擅自在原址重建、复建;旅游等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得开工建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大拆大建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极度不负责任”,有专家强调,“考核政府不能只看GDP,还得看在保护地方文化和地方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有网友在看到《意见》的发布后表示支持,“关键还是要好好落实,严厉执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 易损害的预约错峰参观{-/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今年十一期间,游客发上网络的几张故宫、长城照片广为流传。在照片中,长城上人头攒动,一位游客费劲千辛万苦,也只为自己照到半张脸,拍留影几乎不可能。故宫的照片同样“惊悚”,密密麻麻的人群铺满了广场,几乎看不到地面。文物景区面临游客数量、古建保护的双重考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今年9月,北京市政协常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建议案”称,近年故宫游客量大增,给文物古建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建议在观众超出承载量之后不再售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此,故宫明确回应:“对每年或者每天参观故宫的观众总量进行控制,在目前的旅游形势下还很难实现,只能作为远期目标。”故宫方面表示,必要时将通过预约购票、分时段售票、增加淡季吸引力等措施来分流游客。然而,故宫今年十一期间,最高峰值达到日游客18.2万,还是远远超过故宫的承载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6日国务院发布的《意见》也规定,文物、旅游等部门要立足文物安全,科学评估文物资源状况和游客流量,合理确定文物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意见》同时指出,对于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易受损害的文物资源,要通过预约参观、错峰参观等方式调节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防止背离文物旅游景区实际、片面追求游客规模。位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在几年之前,就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早在2003年,莫高窟便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参观预约制,对游客流量进行合理调控和平衡。今年5月,为方便游客,莫高窟在敦煌市区设立参观预约售票咨询中心。今年11月, 总投资2.6亿元的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游客可通过观看数字电影,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值得一提的是,据媒体25日的报道, 正在进行二次审议的《旅游法(草案)》增加了一项规定,即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由此看来,预约、错峰将成为未来参观景区的常态。{-/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