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教学散记之川美的行为艺术课
发布时间:2012-12-26 09:00:14
来源:艺术国际
[评论:2条][点击:376]
{-p align="center"-}
{-img alt="《橱窗》展后合影 "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9ab48e87-65da-4108-9e55-d73a839069d5.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橱窗》展后合影 {-/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岁末,回顾是惯例。从86年至今,20多年写日记的习惯也早让自己患了用笔头子梳理思绪的强迫症,几日不写字,就感到混乱、心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2一切工作照旧,喝茶、读书、思考、创作、参加展览,不过今年多了件差事,应川美新媒体系的邀请,开始给二、三年级上行为艺术的课程。初始犹豫,虽作为行为艺术的实践者自己也算是兢兢业业走南闯北十多年,但要说为人师表授业解惑,可不是随便将就的事,对这个身份我还是心存敬畏。想到自己一路走来心存感激的一个个老师,不免要反复掂量下自己的德行是不是靠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最终还是接下这个事儿,教学共进,我想这也是对自己能力与德行的一次完善与提升的机会。于是开始填补自己那个筛子般到处是漏洞的知识系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与修为,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网上网下的收罗资料,国内国外的四处取经,自醒要尽力而为,谨记误人子弟是大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三尺讲台,一天下来舌僵嗓哑、两天下来脚肿腿胀、三天下来脖僵腰酸,最累的还不是身体,而是还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可和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大不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讲解、讨论、练习、创作,环环相扣,班里不再是稀稀拉拉的十几个人了,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热情和练习实践中的优秀让我信心大涨,得寸进尺的搞出了《薪火》展,二十多件作品虽不尽完美,但也足以令人欣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半年行为课初开,各方面抱观望态度,低调行事,封锁消息。下半年一开课,媒体便闻风而动,甚至追踪到教室坐下听了整天课,我的要求是四个字:客观报道。{-/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各种意见纷沓而来,支持者不少,反对声也多。支持者认为行为艺术教学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自由开放的创作心态,掌握更丰富的创作手段等等;反对者认为行为艺术追求自由独立的本质会因进入学院而被改变,实验的精神会被规训化、体制化。特别是针对我提出的在现阶段的练习实践中暂时回避裸体和敏感的政治话题,直接被定为犬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态度是悉数聆听、静思熟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少有一点儿让我心中有底,太多的优秀艺术家并未因出身学院而被隐没其艺术革新之锐气,独立思考之精神。{-/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了上半年的《薪火》,结课时做个展览似乎成了惯例,《橱窗》展顺势而生。19日下午至晚上,历时7小时、12平方米的迷你空间、29位同学的28件作品(包括1位临时参与实施作品的同学),100多位观众,微博实时转播,几家媒体,现场的热度令严寒退却。次日,《重庆晚报》首次客观正面的用两个整版报道了《橱窗》行为艺术活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欣慰于自己拥有了很多新的经验,同时也提醒自己莫被教学变成个“好好先生”,职业的艺术家更需要一种不靠谱的尖锐状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欣慰于扪心自问时曾尽力而为,欣慰于大家从对课程充满疑问到积极参与,欣慰于学生充满活力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也欣慰于外系、外校的学生来班里蹭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而更令我深感温暖的,是学生时常送到我手中的一杯热奶茶。{-/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