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最好的状态就是让人无法预测
发布时间:2012-11-08 02:00:3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2条][点击:197]
{-p style="text-indent: 2em"-}
“艺术应该是反走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您认为未来中国的艺术生态将呈现出怎样的特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我从来不预测未来,艺术的未来无法预测。未来学研究是一个推理,是根据过去的知性进行的推理。其实未来是有多种力量可以去塑造和引导的,没有什么必然性。未来并不是一条隧道,好像发着光的地方就是唯一的终点,那样就好像设置一个幻象,告诉大家那是终点,让大家去撞墙。实际上未来是有多条绳子拉着它,船可以往这边靠也可以往那边靠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走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看不到。艺术应该是反走向的。社会可以有一个走向,艺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开新的方向的一个东西,艺术自身绝对不应该形成一个趋势明显的走向,否则很可怕。不是说艺术的进程从过去到现在是这样的,那么从现在到未来也必然如此,而是要把眼前的这条道路切碎,把它重新变成很多岔道,甚至有可能是往回走的,所以这种反方向的运动不可以用推理的方式进行。艺术必须在我们的推理之外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你心目中一个比较理想的当代艺术系统应该是怎样的结构和状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不存在理想系统,任何系统都有它内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放弃理想的艺术系统的想象,我们要知道任何艺术永远都是和烦恼并存的,你不可能切除所有问题和纠缠。每个人的未来想象都是一种提案,我们只能努力使提案变成现实。因此就发生了提案与提案之间的斗争。 每个人可以对未来进行提案,但不要去假装未来的必然方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其实我根本不认为有当代艺术这个词,只有艺术。原始社会中艺术的状态和我们现在的艺术状态其实是没有差别的。虽然我不预测未来,但我敢说,在未来,只要那个东西还被叫做艺术,它一定还是这个状态。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既然你不预测未来,而如你所说艺术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那我们可以谈谈艺术的现状,由此了解更多信息。您对于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有何看法?{-/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观念僵化。一方面是过硬,过度地集中在那些巨型的、大体积的东西上,对活动性的、临时性的、柔性的公共艺术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公共艺术的生产机制更多地依赖政府包办的模式,民间自然生长的、更有机的公共艺术形态不够多。公共艺术的真正前提是公共交流平台、公共交流空间。在我们的社会管制方式还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并不利于真正的公共艺术的出现。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艺术能解决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浑水摸鱼才会摸到大鱼”{-/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艺术有没有越来越快餐化的趋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艺术快餐化的说法在历史上不绝于耳,每个时代的艺术在当时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会遭遇这样的评价。米开朗基罗的老师看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后会说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快餐化,学院派安格尔看到梵高的画也会觉得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快餐化,写隶书的人会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太快餐化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典艺术其实都是当时的实验艺术。所以这个快餐化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这是一种历史的幻觉。这是因为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方向和套路,破坏了原来的结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更紧密了还是更抽离生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我觉得既不更紧密,也不更抽离生活。因为没有当代艺术,艺术必然如此。半坡氏族做彩陶的人的艺术和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完全一样的。它的功能也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并不是说艺术不会考虑它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它会考虑,会左右摆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部分艺术家跳出来,说现在的艺术太象牙塔了,我们要介入生活,关注现实社会。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批艺术家跳出来说,现在的艺术太功利化了,我们要捍卫艺术的尊严、捍卫人性的尊严,艺术应该有它自己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完全被社会工具化。艺术在这种左右摇摆之中其实保留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它不是日常生活,却和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它又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如何评价国家对艺术的干预程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并没有比过去更过度。过去米开朗基罗每画一笔,教皇都在管。国家对艺术的干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直存在的,等到国家没有了,就没有这种干预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艺术语言,未来艺术家对个性的追求是否会发展到极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不会。我认为个性是艺术创作之后的事。艺术创作之前的个性{-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RENN.N","200","-1",event);"-}人人{-/span-}都有,艺术家并不因此有特权把他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东西变成一种作品。个性只有在它可以成为公共的时候才能成其为个性,两个东西完全不能切割开来。这只是DNA的一种奇异的组合,这种组合猪爸爸猪妈妈也把它给了猪小朋友。因此艺术其实本质上是和个性无关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艺术有没有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化的趋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艺术就应该追求感官刺激,从来都不会过度。只是在感官刺激后是否会引向更深刻的思考。好的艺术从来就是在最强大的感官刺激后将人们引向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觉得一点都没有过度,反而有弱化、感官不足的倾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能否谈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情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新媒体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一百七十年前摄影是新媒体,一百一十年前电影是新媒体,五十年前录像艺术是新媒体,甚至于在五百年前油画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概念。新媒体艺术当然始终都是依附在媒体这个层面上所做的实验所做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21世纪》:你认为艺术应有的最好状态是什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邱志杰:最好的状态就是让人无法预测的状态。我希望它乱成一团,乱成一团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浑水摸鱼才会摸到大鱼。{-/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