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信披露与“中国银行”渊源
发布时间:2012-11-01 02:00:08
来源:腾讯收藏
[评论:2条][点击:194]
{-p style="text-indent: 2em"-}
梁启超的声名洋溢多在政治、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他在财政方面的一段经历,却不一定都耳熟能详。然而就是他任职民国初年财政总长的短短五个月,却倾自己一生之经济研究所得主持财政部,并且竭力举荐一代{-!--keyword---}{-!--/keyword---}金融{-!--keyword---}{-!--/keyword---}巨子张嘉璈,甘居幕后推动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建设,开启{-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03988","100","-1",event);"-}中国银行{-/span-}“{-!--keyword---}{-!--/keyword---}黄金{-!--keyword---}{-!--/keyword---}时代”的序幕。匡时今秋推出的“南长街五十四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中,数量不少的信札都叙写了梁启超对当时经济环境的担忧与{-!--keyword---}{-!--/keyword---}理财{-!--keyword---}{-!--/keyword---}思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金融为百业之首,{-!--keyword---}{-!--/keyword---}银行{-!--keyword---}{-!--/keyword---}与政府的关系密切,自不待言。民国时期,银行家作为一个群体崛起,是这一代银行家奋发努力的结果。他们不仅奠定了银行业在{-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JRJC.OQ","200","-1",event);"-}金融界{-/span-}的主导地位,而且在银行界之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均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当中的佼佼者诸如张嘉璈、徐新六、汤觉顿都深受梁启超思想的启发与帮助,他们后来也不负任公重望,在开创中国现代银行的伟业上做出显赫业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alt="梁启超家信披露与“中国银行”渊源"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d1a8c6f0-f274-4456-ae9b-9582b60da239.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名称:梁启超致梁启勋信札一通{-/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数量:3纸{-/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时间:1909年5月25日{-/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03年前后,梁启超陆续发表了《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二十世纪之巨灵托拉斯》、《外资输入问题》,《中国货币问题》等,初步形成了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文化思想,为一批注重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所倾倒。1909年5月,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己正在撰写《财政原论》:“近为《财政学》(1909,4月著《财政原论》)一书,可得百万言,洵療国之秘方。恐未必见用耳。”可惜全书后未完成。他刻苦努力的研究和深入浅出介绍西方的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产生、经济学理论演变的历史、重要的经济思潮再到最新的经济学说,这个过程也是他独立创造自己的经济文化的过程,就中国当时的现状去思考问题。{-/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正是因为梁启超不间断的在经济文化方面进入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才能高瞻远瞩的唯贤是用:张嘉璈令中国银行的事业如日中天,有能力笼络蒋介石在经济上的主要靠山——江浙财阀;汤觉顿是梁启超的授业学生,汤为中国银行总裁之际,积极催促政府交足股金并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以后各金融企业参照的范本;曾给梁启超做过秘书的徐新六,一手壮大浙兴银行,当时比较著名的民族工商企业几乎都与它有着血肉关系,不少企业受其扶持而摆脱困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实际上,梁启超在出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之前,已涉足金融界。民国二年(1913年),孙宝琦代阁时,任公曾任币制局总裁。币制的混乱,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为此,朝野上下要求请政府解决货币问题。其间,中国近代史上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就是宣传西方经济理论,推行中国币制革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alt="梁启超家信披露与“中国银行”渊源"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caf4aa11-bd2c-4d41-918e-af3fdb31ab8e.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名称:梁启超致梁启勋信札一通{-/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数量: 1(纸){-/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时间:约1917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7月6日副总统冯国璋就任代总统职,段祺瑞组织新内阁,任命梁启超为财政总长。梁即简派王克敏、张嘉璈为{-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601988", "1", "-1",event);"-}中行{-/span-}总裁、副总裁。梁在日本时就认识张,又都属进步党,关系较为密切。梁很赏识张在上海中行工作时主张抗拒停兑,并取得成功,极力引荐他任副总裁。而张在接到任命之初尚有犹豫。他在“自述”中称:“民国六年(1917年)7月,我被任为总行副总裁。自知本人性情不宜应付政治,且总裁时时更动,副总裁势必随同进退。若不能久于其位,何能有所成就?但以任公先生之敦劝,无法辞却。” 张到职后,经认真考虑,认为要挽回中行信用,奠定中行基础,必须做到三点:一是扩充商股,成立有力量的股东会,以扶持总裁及副总裁,使能久于其位,因此必须修改则例;二是整理中行所发京钞;三是设法限制对政府垫款,并收回以前垫款。三者如能一一做到,则行基自固,业务不难发展。梁启超表示同意。{-/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之后的中国银行在张嘉璈的悉心打造下欣欣向荣,他拟出的“民六则例”旨在扩大商股权力,摆脱北洋政府控制,然而这一正当诉求遭到当时的统治政府的阻挠,这些有利于商股的规定,如无梁启超和冯国璋的支持是不大可能如此顺利地核准公布的。梁启超就任财长不过半年,但他在谈到中行修订则例时,语多赞赏,并引以自慰。他让弟弟跟张嘉璈联系,“中银股份收条望向公权(张嘉璈)索取“,证明梁启超为支持中行股份制改革者,他亦持有中行商股份额。{-/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随着股东总会的成立和商股的不断增长,中行股票市价逐步上升。在股东总会成立前,中行股票虽按1分6厘付息,但股票市价仅值7成。1917年股息只有1分2厘。自1918年下半年开始,股票价格才逐步上升。6月,每股值73.5元,年底涨至80元。1919年1至4月间,每股市价由80元、85元、93元,涨至100元。证明中行基础已趋稳固,引起人民投资中行股票的兴趣。{-/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由此历史可知梁启超的经济思想逐步丰满和形成风格,在近百年经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记录了他点滴思考与民国经济背景的文字,充分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银行业与政府财政、党派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叙述国民党政府时代通货膨胀的情况,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