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闭幕
发布时间:2012-10-23 09:00:27
来源:京报网
[评论:2条][点击:164]
{-p style="text-indent: 2em"-}
昨天,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历时25天的展出后,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期间,700余件中外艺术精品共吸引20万人次参观者进馆浏览品鉴。不出国门就能近距离触及众多国家特色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成为吸引参观者的最大动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借鉴国外双年展经验,却不照搬西方模式的北京双年展,从2003年首届至今,参展国由45个增加到84个,参展艺术家累计近3000人,观众总数逾百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面向全球一切优秀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同时坚守以绘画与雕塑为主阵地的艺术导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只有在双年展中体现我们的文化主张,才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各国艺术家踊跃参与的现状来看,这一初衷获得了各方面认可。”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说,北京双年展内容也在扩大,新增了装置作品以及影视、多媒体内容。本届参展的意大利艺术家卡迪纳尔的装置艺术《重绘未来》,获得了“最佳作品奖”,这也是装置作品首次在北京双年展上收获这一奖项。在刘大为看来,坚持架上绘画和雕塑为主,与实验、前卫艺术并不矛盾,因为北京双年展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在这里,一切优秀艺术形式都可以得到平等展示的机会。{-/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与国际双年展大多实行策展人制度不同,北京双年展坚持走集体策划的道路。首届即担任总策划的刘大为介绍说,北京双年展每届都组成由国内艺术家、评论家、主要美术单位负责人和国外艺术理论家组成的策划委员会,规模在20人左右,然后再依据国画、油画、雕塑等分组。“由策展委员会拟定主题,采取特邀与应征的方式,扩大作品征集范围,为国内外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提供平等的机会。”刘大为说,集体策划可以看作是对国际策展制度的创新与贡献。{-/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事实上,首届北京双年展即高举创新大旗,将展览主题界定为“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每一届都会依据交流热题和社会热点来确定主题。”刘大为说,这样能最大程度把握艺术创作的脉络走向。今年的主题是“未来与现实”,借助从一张书桌内部照射出的灯光形成一个正执笔或写作或描绘的儿童身影的《重绘未来》,从内容到名字都紧扣主题。{-/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除主题展外,本届双年展依然设置了多个“特展”:“印度当代艺术特展”、“亚美尼亚当代艺术特展”、“弗朗西斯科戈雅版画作品展”和“墨西哥现当代艺术特展”。刘大为解释说,由于主题展以推青年艺术家为主,那些成名的创作者的作品则以“特展”形式予以呈现,每年还会以整体形式呈现一些国家的艺术,“这有助于丰富北京双年展的内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出于展示更多异域精品艺术的目的,自首届始,北京双年展即确立了中外作品占比1:2的总原则。尽管属于“少数派”,可这丝毫并不影响本届展出的国内艺术品散发自身魅力——年近九旬的文化老人黄永玉的新作里,几株荷花亭亭玉立,或含苞或怒放;王沂东最擅长的西北风油画带来“一缕清风”;就连捷克画家伊瑞钟情的素材也是中国的“大运河”,且采用的是中国式纸本水墨。如同展厅作品《牵手》里毕加索牵手张大千,北京双年展上中外艺术的合体展出,既丰富了艺术样式,也满足了不同参观者的需求。{-/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