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良渚玉 一览众山小
发布时间:2012-09-16 02:00:39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87]
{-p align="center"-}
{-img alt="神秘良渚玉 一览众山小"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143f67a4-c936-46bc-a591-2ef10d5cb6c1.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玉璧 直径26.2cm 孔径4.2cm 厚1.2cm{-/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神秘良渚玉 一览众山小"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e741cb62-5681-41e6-ac51-5ac50f1b41ad.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玉琮 通高9.9cm 射径8.42cm 孔径5.8cm{-/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土筑金字塔”藏大量玉器{-/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者:在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华玉文化历史长河中,地处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之重要性世人皆知,而那些神人兽面纹、蚩尤纹以及冠状器等纹饰、造型,也给良渚文化玉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您能否简单为读者讲述一下其发现及发掘过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蒋卫东:其实良渚玉器的出土很早,从宋代金石学开始,已经对这类玉器进行了一些年代上的考订。但在考订过程中,人们往往有一个常识性的误解:认为没有金属工具就加工不了玉器。所以在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前,金石学家们一般都将良渚玉器归为周、汉时期的古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良渚玉器研究的真正突破是在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掘之后。草鞋山98号墓葬是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但我们发现其中原本被归为周、汉的古玉竟伴随典型的良渚文化黑陶一起出土。由此我们认定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遗物,从而将这批玉器的年代、属性定下来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之后,良渚文化遗址陆续被发掘:最初是江苏地区独领风骚,发掘了草鞋山、寺墩等遗址,后来上海地区也发掘了福泉山、青浦崧泽等遗址。福泉山遗址发现贵族墓葬32座,出土大量琮、璧等玉器。这批贵族墓葬位于一座小土山上(浙江把这类土山称为“墩”),发掘者将“墩”解剖,才发现它并不是天然生成,而是人工修筑的。所以,苏秉琦先生当时提出了一个“土筑金字塔”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们的发掘有很大的启示,因为从1936年开始我们就在寻找良渚文化遗址,但从未发现过一处随葬丰富的大型墓葬。我们一直认为新石器时代居民较为原始,文化落后,应该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而草鞋山遗址让我们灵光一闪——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应该去那些高处的“墩”上找。我们按照这个推理,陆续找到了许多大型墓葬,比如反山遗址,出土玉器3000多件,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处墓地,也是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处墓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者:那么在您刚刚提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玉器主要出土于什么位置呢?有没有特殊的分布规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蒋卫东:这肯定是有规律的。我们研究之后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用玉制度已经是非常规范化、标准化了,以至于我们在考古发掘时,根据墓葬的大小,大致就能猜到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玉器,比如冠状器基本上都是出在死者的头部位置。同时,良渚时期的用玉制度等级森严,比如琮、璧之类的玉器只有大型的贵族墓葬才有;三叉形器不仅只见于贵族墓葬,我们还发现它只用于陪葬男性贵族,这类器物具有标识性别的作用。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类三叉形器只在余杭、嘉兴桐乡这两个地方出土,其他良渚文化分布区都没有出土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良渚玉器多取材于本地{-/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记者:我们知道,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种类较多,包括透闪石类、蛇纹石类等玉石,通过这么多年的考古发掘,现在是否可以确定这些玉料的来源?因为这样可以便于识别一些造假玉器。这些玉矿今天是否还存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蒋卫东:这个问题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因为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可以确定的良渚时期开采的玉矿,我们一个都没有发现。但我们认为良渚玉器的主体玉料,如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应该出自本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江苏溧阳的小梅岭发现了一个现代的玉矿,检测发现,其元素构成和良渚玉璧有相似的地方。同时我们认为除小梅岭外,环太湖地区的很多山脉都具有蕴藏玉矿的条件,如天目山、会稽山等。《山海经》将天目山称为“浮玉之山”,而会稽山也被古籍描述为多“金玉”的地方。《尚书·禹贡》将中国分为九州,东南地区为扬州,我们注意到《尚书》记载扬州地区向中央王朝进贡的贡品中,有很引人注意的两样东西——瑶和琨,这两样都是美丽的玉石。虽然《尚书》成书年代晚至战国,但我们可以知道汉代以前,东南地区不仅出玉,而且它产的玉在中国还比较有名,这应该跟良渚时期高度发达的玉文化有关。综合来看,我们认为良渚的大部分玉料是就近取材的。当然也有部分是外地流入的,比如绿松石。{-/p-}
{-p-}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