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摇钱树套子钱初探(图)
发布时间:2012-09-13 10:00:27
来源:
[评论:2条][点击:213]
{-p align="center"-}
{-img alt="福建摇钱树套子钱初探(图)"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b883f9cc-0999-4036-b335-a81a6cae506d.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福建地区钱树上的钱币,正面皇恩浩荡{-/span-}{-/p-}
{-p align="center"-}
{-img alt="福建摇钱树套子钱初探(图)"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6ba7a668-d283-4290-acbc-952f90932ae7.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背面书写“直隶”{-/span-}{-/p-}
{-p-}
钱树,亦称摇钱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多枚连体铸、似一棵缀满钱的树的器物。最早记录摇钱树的典籍是《三国志·魏书·邴原传》:“原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可见,东汉时期,摇钱树的功能可能是用来祭祀祈福。从四川等地出土的摇钱树实物来看,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当然,对于“钱树”的最初文化象征,可以说众议纷纭,但是大体都公认,这种器物的出现和流行,显然与“钱”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有关。{-/p-}
{-p-}
从之前的祭祀文化到后代的辟邪招财。钱树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以至于长期成为民俗观念中一种财富之源的象征。到了明清时期,商业发达,钱树也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倾向,这个时期,钱树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之前的立体的具象性树形模样变成长条形的剑状物品,一方面反映出钱树从之前的祭祀功能蜕变成装饰和摆设的陈设物品。另一方面,钱树的钱都是印有吉祥语,虽然和流通的钱币尚有差距,但是和同时期的花钱很类似。花钱,以其形制类古钱,性质非流通币而得名。历来花钱是作为古钱币的一个分支。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很显然,明清时期的钱树就涵盖了这其中的部分用途。{-/p-}
{-p-}
笔者收藏的这枚“皇恩浩荡”背直隶套子钱,就是从钱树中掰掉的。根据资料记载,这个类型的钱树为福建所铸造,一炉所的“出因”未曾錾切而与槽钢连成一体的一串钱,看似对称的小树,故称为“钱树”。据考证,大概为光绪年间铸造,钱树共有铜钱二十枚,每枚铜钱上的文字均不相同,背面分别铸有二十个省份的名称,正面则铸“皇图靳固”、“帝道遂昌”、“皇恩浩荡”、“政善民安”等祈福语言,反映清代独特的社会风俗。{-/p-}
{-p-}
关于为何铸造,一说是为了用以呈献宫廷,彰显吉瑞之用,一说是为了宣扬皇家稳固,皇权永祚之意。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有祝福的意义,文字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加之铸造精美,用料耗费,显然不是民间所铸,再联系到铸造时间正是清朝衰败时期,福建当时处于战争前线。我想这棵“钱树”有可能是官兵出征时祭祀用的。{-/p-}
{-p-}
即便是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也能够证明到这一点。根据钱文中背面有“台湾”一省来推断,该钱树极有可能是铸造在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立台湾省伊始,到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省这一历史阶段。这个时期,是清朝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阶段。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民不聊生。因此,当时的政府希冀于铸造大批的钱树来挽回历史旧局。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人们能够左右的。我们都知道,清朝时期分为十八个省,为什么在钱树上却出现了20个省份呢?这要从历史沿革说起,清朝初期全国共分为18个省份,但是到了清末,为加强防务,光绪十年(1884)建新疆省。十一年又建台湾省,所以才形成了20个省。20个省份配以吉祥语。从中也反映出各地的风俗。比如“凤敦俗美”的四川,“海内殷富”的云南,则反映当地的物产丰富。“皇图靳固”的福建和“天下太平”台湾则多少反映出统治者对于边疆安定、王朝永固的美好期盼。{-/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