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作品《杜甫诗意图》现身保利春拍
发布时间:2012-04-12 12:00:31
来源:腾讯收藏
[评论:2条][点击:239]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alt="傅抱石作品《杜甫诗意图》现身保利春拍"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7fd75691-9c90-4fab-b6ec-69ec868d8d5d.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杜甫诗意图 》 立轴 设色纸本 1944年{-/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img alt="傅抱石作品《杜甫诗意图》现身保利春拍"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3/Source/0da00e18-5f3c-4ff4-8524-0f13d4cad104.jpg" /-}{-/span-}{-/p-}
{-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杜甫诗意图 》 及作品局部{-/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继在推出李可染《万山红遍》之后,{-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600048", "1", "-1",event);"-}保利{-/span-}拍卖再度推出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精品《杜甫诗意图》,该作是傅抱石金刚坡时期四种主要创作题材之一“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的典型代表,写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诗意图。该作尺幅208×59.5cm,是今年春拍已知傅抱石先生尺幅最大的精品,也是其金刚坡时期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作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读傅抱石《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萧平{-/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傅抱石先生(1904-1965)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研究价值的成就卓著的大家之一。先生是自幼习画的,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其主要精力用于治印和美术史的研究,发表著作甚多。1943年4月,先生辗转重庆(抗战的特殊时期的重庆),寓居西郊金刚坡后,渐转向绘画创作,尤其是1940年8月他随郭沫若退出“三厅”,又回到中央大学(已迁重庆沙坪)任教以后,不久便进入了绘画创作的高潮期。{-/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其时,他的山水画,因为受到奇茂多雾的巴山蜀水的影响,愈加苍莽淋漓;他的人物画,又因为对于顾恺之和石涛的深入研究,而格外具有高古超逸的气息。四十年代中的五、六年间,抱石先生具有强烈风格的个人艺术风貌形成了,这就是他的颇为爱好者看重的“金刚风韵”。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作于“甲申秋八月”,即1944年9月,正是抱石先生居金刚坡的绘画创作的旺盛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月,先生的这幅画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此展的目的是为于立群主持的“七七幼儿园”募集{-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WIW.N","200","-1",event);"-}基金{-/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该图为大条幅,纵208厘米,横59.5厘米。这样大的作品,在金刚坡时期是很少见的。那里的条件太艰难了,抱石先生这样描述着:“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刚坡麓的一个极小的旧院子里,原来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不过方丈大,高约丈三四尺。全靠几块亮瓦透点光线进来,写一封信,已够不便,哪里还能作画?不得已,只有当吃完早饭之后,把仅有的一张方木桌,抬靠大厅放着,利用门外来的光作画,画后,又抬回原处吃饭,或做别的用。这样,我必须天天收拾残局两次,拾废纸、洗笔砚、扫地抹桌子都得一一办到。”艰难的环境却产生了一批为数可观的艺术佳作,这是我们不能不对先生表示敬意的。 展开图画,映入眼帘的是:丛松耸翠,峻岭雄峙,清涧{-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FEIC.OQ","200","-1",event);"-}飞{-/span-}泻,参差错落,山间屋舍,半隐烟云……文人、高士且谈且行其间,松风拂着衣襟,泉声伴着话音……这是何等幽雅的画境?何等幽雅的诗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图画左上边缘,作篆书款一行:“甲申秋八月,写杜工部九日蓝耕会饮诗意。抱石。”下钤“傅”(朱文)、“抱石之印”(白文)二印,还有“代山川而言也”(朱文)、“轨迹大化”(朱文)、“抱石得心之作”(朱文)等印。这些印文,既反映了抱石先生的艺术志向和追求,又说明了他对于该图的满意程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工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官称。他避“安史之乱”在四川住了多年,留下了许多重要诗篇。“九日蓝耕会饮”全诗八句:“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即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古有此日登高习俗,“蓝耕会饮”便是一次登高雅集。一面是流离的悲寂,一面是大好的河山,心头多少事,聊付杯酒中!“醉把茱萸仔细看”,写尽了诗人的复杂心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画家的处境与诗人的处境,相距十个世纪又何其相似?所以他们的心境,必将穿越千载而相通着。诗画的相互辉映,便是证明。 先生大约是酒后挥毫,横涂竖抹,多么痛快淋漓!他用的是土皮纸,毛且有韧性,格外增加了沧桑感和野莽的趣味。他选择了传统皴法中最不规律,最自由,也是最洒脱的两种-乱柴皴和乱麻皴。又取了他顶礼膜拜的石涛上人的拖泥带水皴,并加倍地用水晕染。他的这种选择,不是出于技法上的取巧,而是因为性格、性情方面的一致,所以能够很快地自然结合在一起,溶化在一起,成为了先生自己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标志。雄壮磅礡的气象,淋漓苍茫的韵致,强烈迅疾的律,是这幅作品给予阅者的大感觉、大印象。{-/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抱石先生有句名言:“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是他长期艺术实践的总结,他的成熟期的作品大都按照这样的程序完成,所以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除了体会它的大气磅礡的大气势、大气象之外,还要仔细品味它的细部收拾的微妙,如泉口的处理、云烟的的烘染,尤其是点景人物的安排,真是恰到好处,更移不得。 斯图下端,山坡树林间,作高士七、小童一。分两组,前行者二:一策杖回首,一仰面似有所思。后随者六人,或举目远望,或回顾来程,或相视低语,或冥思索句……其中谁是工部?或为后随第二人,白衣策杖低语者;或为最后之白衣袖手觅句者。六十年代抱石先生作过数幅杜甫像,当可用以比较。 图中人物,皆用洒脱的细线疾写而出,神采奕奕,错落有致,与前后景致浑然一体。顾恺之的古韵,石涛的逸兴,傅抱石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难分难解。{-/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物换星移,复地翻天,而画图依然完好如初,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