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的数字化之殇
发布时间:2012-08-20 10:00: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2条][点击:180]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媒体报道,一批原本日日与古书为伴、恍若生活在唐宋的古籍整理人士,倏忽之间又被拽回到了现代。“本来,我们有笔有纸有古书,生活也就够了,可日渐猖獗的数字盗版,已经控制我们的根了!谁都可以扫描我们的东西,我们就甭想生存下去了!”谈及惨遭盗版侵袭的古籍整理行业,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揪心地说。{-/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顾青所揪心的是版权问题,这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纠正和挽回的。但是,数字化盗版给文化传承带来的巨大灾难,要比版权问题更为严重。也许会有一种可能:数字化盗版会把国人不多的古文化积淀削去一半,甚至,会使我们很多人的古文化素养倒退。这,并不是多么夸张。{-/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记得十几年前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有一篇关于数字化图书馆的课文,课文回顾了图书的变迁,展望了未来,说未来一座图书馆的藏书有可能会用一张光盘带走。当时,我以及很多人对此半信半疑。当数年之后“未来”成为“现实”之际,虽然互联网让图书体积大大缩小了,却也在方便的同时严重伤害了图书的质量和意义,尤其是对古籍和古籍整理行业。正如中华书局长期关注数字盗版现象的法律顾问任海涛所言:“盗版古籍图书不仅侵犯了整理者的权益,而且硬伤还特别多,对读者也不负责任。古籍原本篇章较乱,且并无标点,整理者为其重新编定秩序,并进行标点、注释和翻译,这些都带有很高的知识含量。然而,很多文化公司为规避盗版嫌疑,在制作数字产品时擅自改动底本,反倒将善本变成了劣本。”{-/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今天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得惊人,把一些电子书网站的内容下载下来后,如果带宽够充足,把“二十四史”通过一些网站的“大众分享”功能传播出去,用不了几秒。如此快速的传播环境下,“劣本”古籍扫描本会像传染病一样传播。本来,喜欢古籍的人数并不是太多,这之中又有相当比例的人缺乏辨识“善劣”的能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买得起“二十四史”,在免费阅读的大潮下,那些硬伤累累的“劣本”古籍扫描本在伤害着版权的同时还侵蚀着那些初级古文化爱好者的热情,更让前辈古籍整理者的努力一点点坍塌,让古籍整理陷入了倒退的境地!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人在习惯了免费影视、免费软件的同时,已经习惯了这种免费的图书传播模式,以至于前不久当某网站宣布关闭大众分享模式时,招来了一阵痛骂。{-/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4px"-}面对古籍整理的数字化之殇,面对不健康的阅读传播模式,我们除了寄希望于法律部门对扫描者严加管束外,还需要严格管理图书网站、存储网盘,还需要正确引导网民的{-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DINE.OQ","200","-1",event);"-}网络{-/span-}阅读意识。否则,我们会失去太多,不仅仅是古籍!{-/span-}{-/p-}
{-div-}
{-/div-}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