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流失文物破天价 暗藏猫腻防爱国陷阱
发布时间:2011-07-02 10:00:08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11]
{-p align="center"-}
{-img alt="海外流失文物破天价 暗藏猫腻谨防爱国陷阱"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77b4cb6e-073c-44b2-b82a-25671eb6b01b.jp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2px"-}估价800{-!--keyword---}{-!--/keyword---}美元{-!--keyword---}{-!--/keyword---}至1200美元的民国时期“蓝釉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最终成交价高达1800万美元{-/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中国买家在国际上频频出手{-/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天价艺术品却被行家定为赝品{-/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生产下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资金将艺术品价格推上了高峰。其中,来自中国的买家成为夺目的力量。然而在热闹的国际市场上,却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景象:一方面,中国买家的频频出手让不少流落到海外的文物精品重回国内;另一方面,一些叫出天价的艺术品,却被许多行家认为是赝品,或者是远远脱离了其实际价值的作品,说是落入了“爱国主义的陷阱”。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活跃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中的中国买家和中国文物的这种古怪关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一千美元估价拍出近两千万{-/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外国买家惊呼“中国人疯了”{-/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纽约苏富比3月22日推出“戴润斋清宫瓷器工艺品珍藏”专拍,拍卖320组共约600多件宋元明清及民国时代瓷器及其他古董,一件民国时期的“蓝釉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原本估价800美元至1200美元,经过拉锯战式的热烈竞投,以160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1800万美元,创造民国瓷器全球最高拍卖纪录;另一件编号119的民国粉彩瓶,估价6000美元至8000美元,也拍出131.45万美元的高价。据现场观拍的人士称,当天场内约90%都是亚洲面孔,其中又以中国内地人士为多,气氛也是异常热烈。有外国买家惊呼:“中国人疯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那么这两件作品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钱?恐怕未必。这从拍卖行开出的不过6000~8000美元的估价中便可以看出。1800万身价的那件瓷瓶,甚至连苏富比都对其出处不甚清楚,仅仅谨慎地标明“类属民国”,而且中文名称也多少有些含糊——“描金印花粉彩开光壶”。此件瓷器的状态报告说,瓶身与底足断开又粘合上,瓶口及耳朵鎏金部分有些磨损。品相并不精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如果将目光投到更早些的2009年11月,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但随后便有中国文物专家出面称,这件作品不过是仿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对于中国买家在欧美市场上的突出表现,有国外媒体称:“藏品的品质,或者品质的缺乏,被完全忽略。为皇帝特制的艺术品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现在,始终酷爱宫廷物品的中国人视之为国家特征的崇高标志。”而马未都也有如是的评价:“全体买家都以捡漏的心态奔赴战场,捡漏于是成了堵漏,堵漏于是成了壮举,因此震惊世界。”{-/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藏家向记者表示,经由拍卖行拍出的艺术品,即使其真假存在疑问,多数情况下仍可以被认为是市场认可了的,因此具有继续流通下去的资格。而上一次拍卖的价格,也会变成下一次拍卖的参照和起点。这里面存在着偏离市场规律的可能,因此那些让人“看不明白”的成交价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