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藏欧美市场:一心捡漏必死无疑
发布时间:2012-12-09 08:00:07
来源:广州日报
[评论:2条][点击:247]
{-p style="text-indent: 2em"-}
刚刚结束的伦敦苏富比秋拍中,中国战国陶罐因为有乾隆御制诗而最终以62.5万{-!--keyword---}{-!--/keyword---}英镑{-!--keyword---}{-!--/keyword---}拍出,如果没有乾隆御制诗则价格约为5000元人民币左右;连续举行的德国纳高、英国佳士得[微博]、英国邦瀚斯几场拍卖会中,中国艺术品成交情况与春拍比稳中有升,下个月巴黎秋拍因此颇受期待。这些外国知名拍卖会的高成交率和成交价得益于中国买家的捧场。然而,市场中却流传这样的观点:欧美市场货少、价高,中国买家已无“淘宝”机会。这些“墙外开花”的古董价格如此之高,究竟值不值?货源是否依然充足?新一轮的参与者接手时是否还有获利空间呢?让我们听听各路“豪杰”的故事。{-/p-}
{-p align="center"-}
{-img alt="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品宋朱漆葵瓣式盘" src="/Uploads/Article/2013011204/Source/72b64d83-fc20-4064-b477-badd46412c64.jpg" /-}{-/p-}
{-p align="center" class="pictext"-}
{-/p-}
{-p 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2px"-}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品宋朱漆葵瓣式盘{-/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国买家成批组团海外“淘宝” 尽管坊间传闻欧美市场已价高货少{-/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海外“淘宝”值不值得?{-/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买家陆续前去欧美市场“淘宝”,连一些小镇的拍卖会也时常可见到中国人。胡义成是广州古玩市场的一位店主,主营旧书,但他对杂项等小玩意也颇有兴趣。今年4月,他跟人组团前去欧洲市场“淘货”:“欧洲绝对还有中国货,他们富裕了几百年,很好地保管了一批艺术品,现在正值衰退期,东西肯定会逐渐大量流入市场。”胡义成这一趟欧洲行的深刻体会,一个是怕口袋里钱不够,一个是怕眼光、胆量不够,“买货回来的都赚了,只是空间多大而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一趟欧洲行来回12天共花费了2万多元的旅费,对于小本经营的胡义成来说,这个应该算不低的出差成本,但他却轻描淡写告诉记者:“其实随便买点东西都能赚得回来。”胡义成跟团友一起逛古玩店时看到一把漂亮的紫砂壶,上面有篆书的落款“旭斋”,花了2300元人民币买下。回到广州,他迫不及待先查书,发现“旭斋”出自民国一个名家汪宝根之手,颇有名气。再找紫砂壶行家看,行家认为这个壶太新,应该是上世纪80~90年代仿制的,价格顶多1万元左右。尽管没有预期的捡大漏,但胡义成也并没有觉得失望,把壶摆放在店中待售。几天后,一个上海买家看中了这把紫砂壶,见开价为1.2万元立马买下,买下后才实话告诉胡义成,这把壶确实是汪宝根的真品,只是外国藏家不懂养壶,加上当地气候干燥,所以壶身没有形成包浆,看起来还很新,实际上是品相极好。后来,这个买家回上海后,以10余万元卖出了这把壶。“外国收藏者不懂看篆书,当然无从考证东西的来龙去脉。”胡义成说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胡义成认为,中国市场信息透明,想捡漏或者想找到有空间的好东西很难,“除非能够从原主人那里拿到第一手货。”而欧洲市场上,很多人并不专门从事古董生意,只是把家里先人的藏品拿出来售卖;即使是古董商人,对中国古董的研究也不够,只能采取往高里要价的策略。“以前存下中国货的人现在都发财了。”胡义成说,中国30年的高速发展在全世界“只此一家”,而任何人,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买家,都不曾像中国买家这样狂热购买艺术品,所以欧美的商家加价的幅度远不及中国买家能承受的价格上涨幅度。{-/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