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古董市场95%是假货 明代热水瓶太假了
发布时间:2012-10-28 09:0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2条][点击:254]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张中江) 有“文学鬼才”之称的作家马伯庸日前推出新作《古董局中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古董市场95%都是假货,但这其中,连专家都分辨不出的高仿品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骗的是缺乏常识的普通人。比如曾经引发关注的“明代热水瓶”,假的没法再假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是生于1980年的“亲王阁下”,爱刷微博,有48万多粉丝;{-span onmouseover="ShowInfo(this,"DINE.OQ","200","-1",event);"-}网络{-/span-}上他以讲笑话、段子、吐槽闻名,生活中他是一名外企职员;他的写作领域广泛,曾获得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和人民文学奖散文奖……{-/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的笔名是马伯庸,取“中正品和,老气横秋”之意。27日,他在北京为《古董局中局》签售,并接受了媒体采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古董知识靠自学 “我不是马未都”不敢给人鉴定{-/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伯庸本人是个古董迷。因为他对历史感兴趣,所以很早就对古董关注。在他看来,古董是历史的延伸,是历史在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且给人感觉很真切。{-/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平时,马伯庸会刻意搜集一些相关的书籍论文,也时常去潘家园这类古董市场转转,跟那里的人聊天,听听八卦掌故,把好玩的记下来。接触多了,慢慢也就有了基本的常识。再加上自己平时写作很杂,会积累一个“索引库”,写作时需要古董方面的材料,就可以有的放矢找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伯庸坦言自己对古董的知识是自学的,也没有接触过高端的收藏界。曾有人想找自己鉴定,马伯庸对他说:“我不能害了你,我的水平远远不如那些职业搞收藏的人。如果我能鉴定,那我就不是马伯庸,而是马未都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古董局中局》的故事框架围绕一个国宝级玉佛头展开。马伯庸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自己以前和朋友聊天,听他们说民国时有个案件:有个文物贼盗卖佛头给日本人,被抓住后枪毙了。结果几年后发现全世界许多博物馆都有一模一样的佛头,说明他卖的其实全是赝品。但这也是属于坊间传闻,自己没有查到出处。小说中代表鉴定权威的“五脉”也是虚构出来的。下笔时是想当成武侠小说来写,保留其“神”,把要素换一下。比如把武功换成鉴定办法,把门派换成各个分支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江湖,只是看你怎么把它表现出来。”{-/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谈到未来的写作计划,马伯庸说,《古董局中局》第二部会写《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可能写瓷器,第四部可能写木器,这些还没定,但肯定是按照一个古董类别来写。{-/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专家看不出的高仿品不多 “明代热水瓶”太假了{-/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马伯庸看来,“造假”和“掌眼”(请别人鉴定瓷器的真伪)是藏古界永恒的主题。{-/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他表示,和很多人一样,自己也曾经认为古董市场假货很多,而且假货很难分辨。实际上不是这样。古董市场95%都是假货,但这其中,连专家都分辨不出的真正高仿品,所占的比例不高,大部分还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这些东西骗的不是专门收藏古董的人,而是“咱们这样的普通人”。所以现在古董市场受骗的大部分是没常识的老百姓,他们买到的也不是高仿的,而是一些看似真、其实破绽很大的东西。{-/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伯庸说,前一段被媒体热炒的“明代热水瓶”,“假的没法再假了”。虽然自己不能证明明朝有没有热水瓶,但那件东西下面的一行字有破绽。上面写的是“大明成祖朱氏棣永乐六年制”(媒体报道为“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这一看就是假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因为明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是他死了之后才能有的,永乐六年不可能有这个东西。他的庙号是明太宗,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才给他改成明成祖。所以永乐六年绝对不可能出现这3个字。这在稍通文史的人眼中,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他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科学鉴定比较可信 无法完全杜绝造假{-/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伯庸说,尽管造假如此普遍,但目前仍没有可以完全杜绝造假的体系。只能说不断地通过科学技术进步,让旧有的作假手法过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学既可以让检测方法更高明,也可以让作假手法更隐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他介绍,目前的文物鉴定更多不是通过“人”,而是靠研究所、科技小组来做,还是比较可信的。比如碳十四、测定微量金属等,可以屏蔽掉90%以上的赝品。有一些高仿品利用新手法,还是很难鉴定,但这毕竟是少数。{-/p-}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谈“王刚节目砸东西”:鉴定不能确保全对 万一错了很可惜{-/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马伯庸在采访中提到鉴定的一个原则是“去伪存真”。这也正是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口号。谈到这一档曾引发争议的电视节目,马伯庸认为,这个节目形式很好,有点像《百家讲坛》,把鉴定过程摆在台面上,不再是几个专家坐在会议室里鉴定完了发公告。它把鉴定流程摆在普通观众面前,让人了解到古董的基本常识和鉴定办法,可以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令大家减少上当的可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过,这个节目唯一可惜的就是“砸”。马伯庸认为,这个举动从传播学角度看,视觉效果好,也可以制造话题。但是从一个比较喜欢古董的人角度来看,古董鉴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不可能确保这些专家百分之百是对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可能99个是对的,就这1件是错的,那砸了就很可惜,有点心疼”。他说。{-/p-}
{-p-}
{-/p-}
复制链接: